“妈妈,我想吃十颗糖。”“不行啊,五颗总可以吧?”“也不行,那三颗呢?好不好嘛!”
“不要嘛,一集故事还没看完呢。看完这集,我还想再看一集。”
全天下的孩子似乎都一样,天然就会这一招,看动画片、吃零食、买玩具,只要遇到他们喜欢的事情,总是会与家长陷入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家长到底该坚持立场,还是给孩子让个步皆大欢喜呢?这真是让人头疼的事。
但在我们家,这种事情很少发生,年糕在日常生活中一直表现得不错,对玩具、零食从来没有不依不饶地讨要过。
其实回头想想,现在这个自我管理还不错的小孩,当初也没少和我“讨价还价”。
世上没有不爱吃糖的孩子
作为一个在孕期就喜欢看育儿书的人,我很早就知道甜食对孩子的危害,也暗暗下了决心,在孩子吃糖这件事情上一定要从他小时候就把控好。所以,年糕刚刚添加辅食的时候,我就像一个精密的计算器,严格控制着他的糖分摄入: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从来不给果汁,也从来不在辅食里加糖;酸奶只买无糖的……并且,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从来不吃甜食。
这些我都做到了,但还是低估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孩子对吃糖的热情。
年糕3岁那年,有一天突然口齿伶俐地对我说:“妈妈,我最喜欢甜的味道。”
我们偶尔带回一点小零食,他也总能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找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包装:“妈妈,这是巧克力吗?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终于认清了一个现实:全世界的孩子都爱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无论年糕一开始吃的是什么,无论我如何尽力将他隔离在非甜食地带,尝过巧克力以后,年糕对甜食的热情根本挡不住了。
“妈妈,我现在可以吃巧克力吗?”“妈妈,我可以再吃一颗吗?”这种要求开始没完没了地出现。
他开始一步步试探大人的底线,想方设法地争取多一点点尝到甜味的机会。
孩子讨价还价完全不好吗
一开始,对年糕的“得寸进尺”我有点生气。可仔细一想,小孩子讨价还价,真的就完全不好吗?在努力争取多吃一颗糖、一块蛋糕的时候,真正让年糕感到满足并快乐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掌控感。
对孩子来说,多数的掌控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像讨价还价,就算他们争取到多吃一颗糖、多看半分钟动画片,高兴得手舞足蹈,但这并不是因为那颗糖或是那半分钟动画片,而是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掌控局面的快乐。
所以,对年糕来说,比多拿一颗糖果、多吃一口蛋糕更感到满足的是,他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谈判”,从大人那里获得一点掌控感吧!
为了达成某个目的和大人“讨价还价”,是孩子与外界的联系变强的表现。从最初掌控自我,到掌控外物,再到试图去“掌控”他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成长。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既促成这种成长,又不会因一味地满足孩子而让他变得娇惯任性呢?
我身边有个程序员爸爸,他的做法就很不错。因为班上孩子很多都有电话手表,他家小孩也想要一块。但是买哪款呢?小孩当然想买最好看最贵的,但妈妈觉得买个能通话的就行,于是两人开始了拉锯战。作为一个冷静的程序员,爸爸给小孩指了另外一条路。
爸爸要求小孩自己先去做一份调研报告,统计一下班上同学的电话手表都是哪些品牌、一共有多少种品牌、好朋友们用的又是哪款(因为同品牌的才能互相打电话),然后再和妈妈协商。
最后,当孩子拿着统计结果说“妈妈你再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一起选”的时候,妈妈非常吃惊,虽然知道肯定有人“助攻”,但也对孩子“刮目相看”。
这次全家人的意见很快达成了一致,他们选择了调查评估后最实用的一款。因为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在调研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电话手表的认知,孩子不再任性地要求买最贵的那款,“手表之争”就这么轻易解决了。
孩子带来的每个挑战,都是一个长大的机会
这位爸爸的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对年糕吃甜食这件事,我给全家定了一个原则:不放纵、不严禁。
我规定年糕平时在家不能吃甜品,尤其是正餐时间,要么好好吃饭,要么饿着。但是在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妈妈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可以吃最喜欢的巧克力蛋糕。
我们会愉快地谈论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着一个小绅士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约定,这样的甜品日,每周至少会有一次。
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年糕也真有不好好吃饭的时候,这时奶奶会很着急,而我就要坚持原则,既然不好好吃饭,那就饿一顿吧。
原则的制定,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一起遵守,我从来不允许家人说“你乖乖听话就奖励你一个冰激凌”“把这个饭吃了可以吃棒棒糖”之类的话,如果大人平常就这么**孩子,靠给好处、讲条件管教他们,那么孩子很容易反过来跟父母讲条件。
年糕喜欢吃甜食,我尊重他,每周的甜品日也是为了让他好好享受美食,这是他的权利,而不是我们用来管教他、让他顺从的方法。
除了影响身体健康的原则性问题,我甚至开始鼓励孩子讨价还价,并做出适当让步。因为我知道,从讨价还价里获得的某种掌控感,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
孩子就像大人的一面镜子,对于大人的套路,他们总是学得很快。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孩子其实也有自主意识,讨价还价标志着这种意识的萌芽。
讨价还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孩子与人协作、主动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精英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扼杀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不如把他们的争取心和谈判气势慢慢引导到正途上去。
当孩子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被认可的机会,他的自信和自尊才会逐渐建立。最重要的是,当孩子面对自己的渴望敢于讨价还价,而不只是唯唯诺诺,就意味着他清楚地知道,无论自己的诉求最终会被父母接纳还是拒绝,他有说出来的权利。
从主动提出到能和父母相互协商、达成共识,这不仅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合作的过程有效,更证明了家庭教育获得了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