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学会花钱,是孩子的一种重要能力

字体:16+-

刚过完5岁生日,年糕突然爆发出对“金钱”的极大热情。在他卧室的抽屉里,有他珍藏的各种钱币、“元宝”、捡来的“宝石”,任何亮闪闪的东西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开始有了这样模糊的感知:在大人世界里,钱有着神秘的力量。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这种力量。

天下所有的小孩,都会对生活中最奇妙、最神秘的这个东西产生同样的好奇和渴望吧?

我童年时的这种渴望,就藏在街边小店的糖果罐里。

零花钱背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可以给自己买零食的小伙伴。可因为没有零花钱,我只能趁着爸爸让我去买酒的时候,偷偷买两颗糖。有时候发现找回的零钱不对,妈妈总要多问一句,爸爸就会说:“你管她,小孩子肯定是买零食了呗。”

这样的忐忑不安,让嘴里的糖块也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后来上学的时候读到三毛的书,发现隔山隔水的,还有一个和我同病相怜的小女孩。

我们一样,没有零花钱,却对拥有许多橡皮筋、玻璃糖纸有小小的虚荣心;我们一样,过年的压岁钱,只能压在枕头底下睡个觉。

谁说小孩子就不需要钱、不需要花钱呢?

三毛因为渴望糖纸、画片,偷偷拿了妈妈五块钱,忍受着“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的煎熬;而没有零花钱的我,渴望的其实是“自己有几块钱,可以去买零食”的那种掌控感。

三毛在这篇记录童年的文章里说:“我的父母也明理,却忘了我也需要钱,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

这几句话,简直像从我窝了十几年的心里掏出来的。

学会管钱,是孩子的一种重要能力

小时候对金钱的匮乏感,多多少少都会给孩子留下自卑或焦虑的阴影。

所以年糕的金钱观一萌芽,我就想认认真真地给他上好这一课,带他接触钱、认识钱,并且学会管钱。

但现在想要教孩子认识钱,可比以前难太多了——到处都是发达的电子支付,不用出门也能在手机上下单买东西。什么东西值多少钱,花钱、找钱是怎么回事,这些我们小时候帮大人打个酱油就明白的事,现在的孩子想接触却没多少机会。

正好那个春节,我们安排了去新西兰度假。那里人少,服务人员耐心好,现金依然是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于是我就打算把这次旅行变成让年糕直观感受“钱是怎么回事”的好机会。

飞机一落地,我们就给了年糕一个装有200元纽币的钱袋,并且告诉他,这趟行程花钱管钱的事都交给他了,袋子里的钱花完了,我们会往里补充。

年糕郑重地接过了这个任务,一拿到就开始忙着“认识”钱。认识了之后,我们就开始让他从几元、10元、20元试着付款。

一开始付款,年糕还要找我们确认:“现在是给10元吗?”“我给20元够了吗?”慢慢地,更大数额的支付他也能搞清楚了。

有次要付120元纽币,年糕非常谨慎地、一张一张地拿出面值50的纽币,数好三张交给收银员,然后耐心等着找钱,一张张数清楚,确认数目正确后,才小心翼翼地收好离开。

三张50相加是不是比120更大?150与120有多少差额?对于一个5岁孩子来说,这些是生活中既具挑战又鲜活的问题,也让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花钱过程的神奇。

做多少数学题,都不如这样直接,让他更有自信。

更重要的是,小孩从付钱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最棒的掌控感;有了足够的掌控感,他才会萌生强烈的责任感。给小孩一个钱袋子、一份责任感,整个旅途他都变得非常好带。

从新西兰回来后,我们也养成了随身带现金的习惯。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尽可能地用现金支付,并且让年糕一起参与。

学习花钱,也是学习自我管理

有了前面的这些铺垫,我就更有信心让他玩点“大”的了。

过年的时候,我从年糕的压岁钱里抽出1000元,告诉他:“这些钱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花。”

对于可以自由支配这1000元,年糕开心得不得了,也慎重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数了好几遍,才藏进了他的“宝藏抽屉”。

为了花好这笔钱,他对数字和价格变得敏感起来,经常会问“这个多少钱,贵不贵”。

有次逛街,年糕看上了一套500多元的乐高玩具,我就问他:“你可以从10张100元里拿出5张来买,你愿意吗?”

他想想,摇了摇头说:“我不愿意。”

你瞧,只要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孩其实心里可有数了,他们才不会乱花自己的钱呢。

这种给小孩钱的方法,对于“治疗”小孩出门见啥都想要的坏习惯十分有效。

当然,我给孩子钱是希望他学会“正确地花”,而不是“存着不花”。所以,我也会鼓励他花钱。

有一次,我们在网上搜到一本DK的人体百科图书,年糕很喜欢,但问题来了——这本书要100元钱。

年糕马上问我:“妈妈,你能送我这本书吗?”

我说:“等你过生日或特别的日子,妈妈可以把它当礼物送给你,但现在不行,你得等。你自己也有钱,如果你愿意拿出你10张钱中的1张去买它,那么明天你就可以收到它了。”

他想了想,去抽屉里拿了100元给我。第二天收到书的时候,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花自己的钱买的。”

还有一次,年糕跟我说他的鞋有点紧了,想要新鞋子。在商场里,他找到了一双自己喜欢的鞋,标价499元。这时他打从心底里感叹道:“好贵啊!”

我一下子就被逗笑了,告诉他:“鞋子是生活中每天都需要的,而且你的鞋子也确实小了。这双鞋妈妈给你买,但这是你自己挑的,也是你喜欢的,你就应该好好爱护它。”

其实,按照我的原则,他的1000元只是为了添置额外需要的书和玩具,衣食住行这部分本应该是我来负责的。但小孩能因此学会区分什么是生活所需、什么是欲望羁绊,并学会珍惜,是我们教他认识金钱过程中最意外的惊喜。

让孩子有机会花钱,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钱,是有限的;花钱,要先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再考虑“想要”的那部分;钱对我们的生活,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

在所有的花钱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在新西兰,年糕想给自己喜欢的小女孩买一份礼物——一只小羊纪念品。

我们问他,这份礼物他愿不愿意自己花钱。

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对此我真是满心欣慰。想想当年我偷偷买零食,在忐忑和纠结中变得在金钱上敏感自卑;再看看现在的年糕,能豁达地让钱发挥它真正的价值——钱作为工具最妙的用处,不就是传递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