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会像爸爸一样,长成最勇猛、最强壮的斗牛,去赢得荣誉。”
“爸爸,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梦想呢?”
这是电影《公牛历险记》里的开场白。公牛父亲被斗牛士选中,上场战斗的前夜和儿子费迪南有了以上对话。
踌躇满志的父亲想和儿子分享荣耀,在他们生活的“公牛之家”,所有的公牛都梦想着成为一头斗牛,可是费迪南却没有这样的梦想。
费迪南是一头爱花的牛,他的梦想是坐在牧场外的栎树下,静闻花香。
带年糕看完《公牛历险记》,我的脑子里一直回**着这句话:“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梦想呢?如果我的梦想和你们不一样呢?”
一个关于成为自己的故事
电影里,费迪南逃出了“公牛之家”,找到了一片自己梦想的花田,和收养他的小女孩妮娜一起长大,日子美得如同田园诗。
可是,费迪南长大了,长得比父亲还要雄壮威猛,以至于所有人看到他都视他为威胁。误入小镇的费迪南,明明是想去救深陷危险的婴儿,却被当成要吃孩子的猛兽被抓捕。
费迪南回到了“公牛之家”,并且被斗牛大师选中,将在他备受瞩目的谢幕战里上场。
费迪南的小伙伴们都嫉妒得发狂,在公牛的世界里,成为斗牛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可是,我的梦想和你们的不一样啊!”
没人相信,费迪南毫无攻击性,会为了救小兔子而甘愿受伤,他的心那么软,天生没有暴力因子。
没人相信,费迪南不适合做斗牛,只适合做花匠。
费迪南的故事来自经典童书《爱花的牛》,早在1938年迪士尼就将其改编成动画短片。
可是,这个“心有野牛,细嗅蔷薇”的故事在很多国家被禁了。它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本被标示“颠覆”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被列为禁书,希特勒干脆把它烧了。
现在,属于这个故事的时代来了。2017年,《爱花的牛》重新被翻拍成电影,《公牛历险记》拿到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提名,口碑炸裂。
正如影评人所说:这个故事能流传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它告诉我们,对自己诚实、走自己的路,不要让社会规定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谁规定公牛就该凶猛,兔子就该善良,鲨鱼不能吃素?
如果这就是我的样貌,如果我就是和你们不一样,我不会为此道歉。
我养了一个爱粉红色的小男生
壮硕的公牛费迪南坐在树下,头上别着一朵花。那种又壮又柔的形象,为电影贡献了所有笑料和温情,但是在生活中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那头爱花的公牛,你能接纳吗?
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家长来说,似乎特别难回答。家长的焦虑无处不在,“我儿子3岁,居然喜欢玩芭比,这会有问题吗?”
每次看到这种留言,我都想说:有问题的不是孩子,是家长的偏见。
年糕3岁后,我们的生活里就莫名出现了一些“娘”的味道。
你问他最喜欢哪个动画人物,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艾莎;周末我们出去玩,他手里还要拿着公主贴纸——经常惹来小女孩们“我最喜欢艾莎公主”的愉快搭讪,以及小女孩的妈妈们异样的目光。
有一次公公婆婆给年糕买了一辆粉红色的小汽车,年糕爱不释手,我爸却私下里跟我嘟囔:“怎么给男孩子买这种颜色的汽车?”
后来,家里老人也表示了忧虑:男孩子这样子不会很奇怪吗?不会变成娘娘腔吗?
我告诉他们:你知道世界上收藏Hello Kitty最多的吉尼斯纪录保持者是谁吗?是个日本的警察大叔,那个大叔都快70岁了,一身正气的堂堂男子汉,却收藏了5000多个粉嫩嫩的Hello Kitty。
对年糕喜欢粉红色和公主贴纸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大惊小怪过。就像那位警察大叔喜欢Hello Kitty,是因为他一看见它就有被治愈的感觉。
年糕喜欢粉红色,就像很多小男孩有过的感受一样,是因为粉红色很漂亮啊,而且这种温暖明亮的颜色本来就更容易被孩子们喜欢。只不过,很多男孩子的粉红色情结,都被大人一句“粉红色是女孩子的颜色”扼杀了。
粉红色一开始只是单纯的粉红色,甚至1918年美国的一篇文章赫然写着这样的观点:粉色果敢强烈,适合男孩子;蓝色沉稳雅致,适合女孩子。
用粉色和蓝色区分性别这件事,到现在为止还不到一百年,完全就是商家为了多卖东西想出来的把戏。但是,这种从颜色开始的“理所当然”的区分、限制,现在却充斥着我们的育儿生活。女孩子和男孩子,都需要勇敢,也都需要被包容情绪、被接纳个性,我们的育儿早就应该超越粉红色和蓝色的限定了。
年糕就是一个既喜欢粉红色和公主贴纸,又喜欢小汽车和玩打仗游戏的男孩子,他也是一个有点内向、有点敏感的男孩子。就像费迪南一样,他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有男孩样”的标准。
摒弃养育包袱,接纳孩子快乐地做自己
我能理解大家期望中的“男孩样”,指的是勇敢、坚毅、果断、责任感等这些正面阳刚的品质,往长远看,父母们还期望这样的男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一个英雄。
当这些期望变成孩子学步摔了一跤不准哭、被女孩子抢了玩具要让步、难过了不能向妈妈撒娇之后,很明显是无视孩子成长自然规律的“不切实际”,男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被忽略、被切割的。
在一档真人秀节目里,大S和汪小菲讨论对待儿子和女儿的不同态度,汪小菲说:“如果是女儿摔了一个跟头哭了,我会很心疼;如果儿子摔跤哭了,我就会觉得没什么好哭的,男孩要有男孩样。”
他的话真的太有代表性了,表达出了中国家长最典型的“男孩要有男孩样”的心理包袱,人们在教养男孩时,很容易脱口而出这种话——
“别哭了,你是男子汉,要勇敢。”
“一个男孩子这么黏妈妈像什么样子?”
“一点点事哼哼唧唧的,你是女孩子吗?”
“这都怕?你还有点男孩子的样子没有!”
其实,每次在公共场合看到男孩子们被这样对待,我是有点心疼的。
在电影的原著童书《爱花的牛》里,我读到了一段深深触动我的描写——
有时,费迪南的妈妈担心,他总是这么独自待着,会孤单的。
她说:“孩子,你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一起跳,一起抵角啊。”
费迪南摇摇头:“我更喜欢静静地坐着,闻闻花香。”
他的妈妈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妈妈,她看到费迪南并不觉得孤单,就任由他自己待着,自得其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的接纳,才是费迪南善良、温柔并且强大的原因。
坐闻花香和成为斗牛,更像是关于孩子成长可能性的一种隐喻。
我们也可以多问问自己:如果你的孩子比别人内向,如果你的孩子比别人慢一拍,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你能接纳他,让他快乐地做自己吗?
我知道,这真的很难。
毕竟,我们成年人虽然经历过很多事,但仍然做不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也知道,每个人都要经历被社会塑造的过程,没有人能带着完全纯然的天性长大成人,但我希望我给孩子的,是最轻的那一锤子。
至少,我想告诉年糕:虽然你心心念念想要的粉红色挖土机妈妈真的买不到,但是下一次你过生日,妈妈可以在你的生日蛋糕上放一个艾莎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