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玩就是最高效的学习

字体:16+-

有天晚上我在楼下散步,看到有个妈妈喊孩子回家。孩子玩水枪玩得正开心,就假装没听到妈妈的呼喊。这位妈妈上去拉着孩子就走,边走还边数落:“玩玩玩,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天黑了还不回去!你看你们班小朋友现在还在上课,你字也不练题也不做,就知道玩……”

对此,我有点愤愤不平:玩怎么了?为啥一说到玩,很多家长都是一副深恶痛绝的态度?别说孩子了,我们大人不也很爱玩吗?

就像我们家,我一直琢磨着发展个旅游达人的副业;糕爸沉迷各种机械汽车,人生理想是成为飞机维修师;奶奶热爱研究各种菜单,一有时间就忙着尝试各种烘焙配方。

更别说为了玩,我们约定每周有一天是在外面疯玩的“发疯日”,这已经成为我们雷打不动的“家规”。

在全家人的影响下,年糕更是集了玩的大成:什么都想玩,什么都能玩。

而我们这些大人呢,也什么都敢给他玩。

在玩中激发好奇心,点燃求知欲

有一天吃晚饭时,年糕问我:“妈妈,鸡汤为什么凉得那么慢啊?”

我把盛着鸡汤的碗挪到年糕面前,好让他看得更清楚:“你仔细看看,鸡汤上面有一层什么东西?”

“嗯,有一层油。”年糕边认真看边说。于是我就弄来两个杯子和他玩了起来:一杯装鸡汤,另一杯装了和鸡汤温度差不多的白开水,放在一边让他十五分钟后再去看看。

十五分钟后,年糕跑过去摸了摸杯子,发现鸡汤还是烫的,水已经变凉了。

糕爸解释说:“油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油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就像给鸡汤盖了一个盖子,鸡汤里的热气就不容易散出去。”

有一次在餐厅吃饭,年糕突然又要玩冰块,糕爸就立即去服务员那里讨了一整杯。

爷儿俩就拿着一杯冰块玩了半小时:将冰块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把冰块放在手心里感受冰块的温度,观察冰块融化的状态……

年糕对冰块化得慢提出疑问的时候,糕爸就拉着他把玩的阵地转移到了餐厅外,让他把冰块放在阳光下、阴影里、深色浅色的纸板上来回折腾。

年糕像搜集松果的小松鼠一样,着迷于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每次都会对自己的收获很满意。

玩着发现问题,玩着寻找答案,我看到年糕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探寻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让孩子在玩耍中真实地看到、体验到世界的魅力,更能激发他的好奇心、点燃他的求知欲呢?

就像年糕,经常玩着玩着就会感叹:“这实在是太有趣了!”

问问题、找答案,孩子的每个“为什么”都是在认识世界

糕爸的知识体系我甘拜下风,但我也有自己的方式,能带年糕玩得很开心。

比如我带年糕读书,就从来不会在书桌边正襟危坐,而是经常读到满地狼藉。

有次年糕在一本科普书里看到“小狗不能吃巧克力”,就跑来问我为什么。

我们把书架上的科普书都搬下来翻了一遍,没找到答案;又去拿手机查资料,最后终于发现:巧克力中的可可碱会让狗中毒。

年糕对这个答案不是很满意,继续追问:“那小狗要是只吃一小块,是不是就没有事了呀?”

问得好啊!连“剂量与毒性”间微妙的联系你都能察觉,4岁的小孩不错哦!

于是,我又是翻书,又是查资料,寻找答案,解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乘胜追击”地追问:“狗狗会不会还有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小狗不能吃巧克力,那小猫呢?”

每找到一个答案,年糕都会夸张地大喊表示他的惊讶,他开始喜欢上了这种玩的方式:问一个对的问题,然后去寻找答案。

我们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问题,循着线索越走越远,墙上的画板上是满满的涂鸦,地上到处散落着摊开的白纸、水彩笔,房间里是一片狼藉,但我们却发自内心地喜悦。

在问问题、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孩子才是我的老师,他的每个“为什么”都是在带我重新认识世界。

在点滴生活中,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入口

谁说学习只能在课堂上、书本里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玩到“无书胜有书”的时候还有很多。

有一天我们开车出门,年糕突然对发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问发动机到底是什么样子。到了停车场,糕爸就把车停好,将前备箱打开,让我抱起年糕站在车前,然后他发动汽车,让他看发动机究竟是什么样。

亲眼看到发动机的轰鸣、发动,年糕眼睛都在放光!

还有一次,我们带年糕在民宿度假,他对瀑布的轰鸣产生了兴趣。我们告诉他,发出这种声音是因为水从高处流下来积累了一种力气,叫作势能。

接下来一个小时,我都陪他在瀑布下、小河边观察:“你看越高的地方流下来的水,发出的声音越大,因为越高的地方流下来的水,势能越大。”“水流变缓了,是因为好几块石头挡住了它,把它一部分力量推回去了。”……

晚上年糕洗手的时候就突然和我说:“妈妈你看,水龙头里的水流到手上有点力气,是因为它有势能!”

孩子的联想、分析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真的比我们想象的强很多!

谁说玩会让孩子拒绝学习?学习本来就和玩耍一样,是一个仔细观察、合理提问、探究验证的认知习惯培养的过程。

只要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入口,让他对世界产生兴趣,家长不用催促,不用刻意要求,孩子会自动自发地去学习。

世界很精彩,生活很好玩,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能真正保持终身学习的人,哪个不是抱有像孩子一样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真正享受这种乐趣的呢?玩得越专注,孩子对学习就越投入;好奇心越能得到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就越强烈。

我非常赞同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一书中的观点:孩子的童年越长,孩子向各个方向探索的机会就越多,越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所谓“童年越长”,就是允许孩子用玩耍、用好奇去实现自由探索。

未来变化会越来越快,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应对这种变化。对孩子来说,能适应复杂环境,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情,才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热爱比知识重要,好奇心比分数重要,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比掌握一项技能重要。

我们干吗要逼着孩子赶紧长大,像一个无趣的大人那样对待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