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把生活里的挑战,都变成学习的机会

字体:16+-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有位爸爸为了哄孩子吃饭,讲(编)了半天自己小时候没饭吃的悲惨历史。孩子十分感动,然而还是拒绝了吃饭,最后眼泪汪汪地说:“爸爸,你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我们家的吧?”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糕爸一喊年糕吃饭我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弄得他们莫名其妙。

为什么吃饭、睡觉、生病上医院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事情,孩子就是不肯做?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哄孩子听话”这种方式上。

我们知道,充足的营养、良好的睡眠对孩子的健康很重要,所以为了让他好好吃饭、乖乖睡觉,我们费尽心思。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编故事、给好处来让孩子“听话”,而不是把事实告诉孩子,让他试着自己管好自己呢?

懂得多的孩子更听话

“今天要好好吃饭哦”“不好好吃饭一会儿要饿的”“不好好吃饭下午不带你出去玩了”等,这些话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吧?但通常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它们都是废话。

让孩子听话的正确方式是,让孩子理解这么做的重要性。

比如年糕不爱吃菜,我就会和他说:“青菜里有很多纤维素,吃下去以后就不容易便秘了,然后你肚子里的‘火车站’就会更通畅,你拉便便的时候就会更舒服。”

为了让年糕养成更好的吃饭习惯,我还特意给他边画边解释了人体消化过程,从消化系统、贲门到小肠、大肠都完整展示了一遍。

有人会觉得:这些知识很多大人都不懂,孩子能听得进去吗?但其实孩子对人体充满了好奇。

年糕之前就很喜欢看人体百科,我给他讲这些的时候,他更是听得津津有味,还能时不时地接着我的话往下说。年糕不但关心吃饭为什么要细嚼慢咽,为什么不能吃烫的食物这些问题,连为什么不能憋大便都能联想到。

当知识和生活建立起了联系,吃饭这件事在孩子眼中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和糕爸开玩笑说,吃猪蹄能够补充胶原蛋白,有助于美容,年糕吃猪蹄时就会说“吃这个皮肤好”。他还知道“吃鸡肉可以长肌肉”“牛肉里有很多能量,我吃了就有力气”。更神奇的是,有一次年糕两天没有拉大便,就主动说:“那我吃一点西梅泥吧。”

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太多。而且,人都有希望自己更好的本能,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经验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只要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他就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因为有了认知,沟通才会有效

有段时间,年糕会故意把脸在地上蹭来蹭去,还不爱洗手、不想刷牙。对玩颜料、玩彩泥这样的“脏”动作我可以接受,但影响身体健康的“脏”动作必须纠正过来。

怎么办呢?为了让他改掉不爱洗手的习惯,我就告诉他细菌和病毒是怎么影响健康的:“它先粘在你的手上,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当你抓东西吃的时候,它就粘在了你的食物上,进入你的嘴巴,通过食道跑进你的胃里,然后在你的肚子‘火车站’里闹事情,让你肚子痛,这时候你肚子里的小精灵就要跟它们打仗。要是细菌太多,小精灵打不过它们,你就得上医院了。”有次年糕又不想洗手,我就跟他说“太好了,你手上的细菌也不想你洗手呢”,他一听就赶紧跑去洗手了。

这种引导方式非常好用,解决孩子不爱刷牙的问题,可以给他讲《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想让孩子认真吃饭,就给他看《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哪怕更有难度的问题,这种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很多家庭,像给孩子吃药打针这样的事,经常需要全家出动才能搞定,因为很多家长通常是这样告诉孩子的:“生病了,吃药打针才会好”“不怕不怕,一点都不疼的”。但为什么打针吃药才能好?宝宝不清楚,而且宝宝真的不怕、不疼吗?其实很多大人生病了都不肯上医院,就是怕打针疼呀。这样的说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事实明明和你说的不一样,从而变得不信任你,也对这样的事更加害怕和恐惧。

我有位朋友的儿子对《DK大百科》中人体组织和血液这一章特别感兴趣。她陪孩子读书的时候,就顺便把抽血化验这件事解释了:“生病的时候白细胞会增多,从而打败身体里的坏病菌。所以在生病的时候,医生就会从你身体里抽一点血去检验,看看你身体里的白细胞是不是多了起来。”明白这个之后,她家小孩对上医院这件事就不再抗拒了,还会追着问:“化验单出来了吗?快看看我的白细胞有没有多!”

我们经常会把知识和生活割裂得太开,觉得只有在书本或课堂上才能学到知识。但学习和生活向来密不可分,而且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明事理,可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只有孩子有了明确的认知,亲子沟通才能更顺畅、有效。

学习的副产品——全面提升孩子的性格和情绪

教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孩子性格和情绪的过程。懂得更多,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知道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

不用担心孩子听不懂,就像年糕以前特别怕流血、怕受伤,有的时候甚至会因此担心自己会不会死。我就告诉他:“人的身体里有非常多的血液,受伤流的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血液里有血小板,它会快速地帮助血液凝固,所以你不用太害怕。现在妈妈帮你贴个创可贴,让血不会再流出来。”

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后,年糕再看到流血就平静多了。

学习和生活为什么一定是对立的?难道不能合二为一吗?要知道,认知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

一次,我采访一位毕业于剑桥的妈妈,我跟她讲起年糕洗手的故事,她深有同感。

她告诉我:“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孩子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很像。婴儿携带内在的学习能力进入世界,这些能力允许他们立即从经验中获益。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更大,从真实中学到的东西也更多。”

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是从观察身边环境开始发问:一件事情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样……科学家就是要把这些事情弄清楚才肯罢休。而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

拿刷牙来说,我们大部分时候只是给孩子一个指令:去刷牙。而孩子呢,其实很想知道刷牙是什么、为什么要刷牙、可以怎样做。

大部分孩子只有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会产生真正想要刷牙的动力。有了这份动力,让他刷牙就变得容易很多。

很多时候,成年人所谓的孩子不听话、任性,更多的是源于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认知差。很多在大人眼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孩子会因为未知产生莫名的恐惧。所以,把跟真实生活相关的一切跟孩子讲清楚,陪着孩子认认真真弄明白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远远好过苦口婆心给孩子讲一堆“道理”。

带孩子认知事物背后的真实原理,是很好的育儿方法。只有当孩子认知了事物运作的真实原因,才会产生做这件事的真正动力;有了这份动力,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就像我们大人会对不了解的事情感到不安一样,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新奇的、未知的,但也是让人恐惧的。当你用科学的方式耐心地给他点燃科学明灯,就已经在他的小脑袋里埋下了融入这个世界的种种线索,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更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