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培养专注力,让孩子的努力更高效

字体:16+-

“陪作业”这件事,已经成了家长圈里一种“新型高发疾病”。只要家里有小孩,从他一只脚踏进幼儿园开始,家长就能从每一件日常小事联想到将来陪作业的悲惨局面,从而开启焦虑模式。

“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将来写作业咋办?”

“写两个字,就东摸摸、西碰碰,总是不专心。”

“老师讲故事,全班小朋友都能认真听,就他一个人扭来扭去。”

最后,家长们通常会把所有问题归结为孩子专注力不行。

虽然孩子的这些表现中可能牵涉专注力,但这样给孩子下定论,未免也太早、太草率了。

为什么孩子做事不够专注

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表明,孩子的专注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一般来说,3岁孩子有目的性地持续注意某个事物的时间是3~5分钟,4岁孩子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孩子可以持续10~15分钟。

除了年龄,专注力还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注意力分配。比如,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做事不专心,却可以专注地看一集20分钟的《汪汪队立大功》,如果不拦着,他们还能专注地再看一集。但是,这能说明孩子专注力很好吗?

不,这只能说明,孩子的专注力与他对事情的感兴趣程度有很大关系。就像我们小时候上课开小差玩橡皮一样,问题不在于专注力差,而是我们没把注意力放在听课上,全放到玩橡皮上了。

因此,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本质就在于帮他排除其他干扰,集中注意力。

不打扰,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

从3岁开始,孩子的注意力变得更加持久,有目的性,这正是着手进行注意力训练的好时机。帮孩子排除干扰、凝聚注意力,首先要做什么呢?收拾,让孩子的环境简单点!

越小的孩子,抗干扰的能力越差,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降低环境中的干扰。比如,年糕在搭积木,那我就会让他周围的环境中只出现积木。如果他手边除了积木,还有小汽车、各种电动玩具,他可能很难专注在搭积木上。

同样,当妈妈给孩子讲绘本时,奶奶一会儿来问要不要喝水,一会儿来问要不要吃水果,这也是干扰——孩子会很困惑:我到底是读绘本,还是喝水,或是吃水果呢?

所以,我就在我们的家庭会议中,明确地告诉家人,年糕在读绘本的时候,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如果非得进门,请先敲门。

别觉得这些是小事,要知道,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到能处理那么多并行任务的阶段。

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那么当他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打搅非常重要。

清晰的目标,让孩子更容易专注

为什么孩子玩游戏能玩很久,做别的事情却总要东摸摸、西看看,专心不起来?

因为比起其他事情,游戏对孩子来说真是太贴心了。

游戏的设计可是大有学问的,一个游戏有那么多关卡,其实就是把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拆解了。每个小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这就是让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的奥秘所在。

所以,对于孩子不喜欢做的那些事情,家长也可以模仿游戏设计,帮他拆解任务,设立几个小目标。比如,很多幼儿园都贴着洗手分解图,复杂的洗手任务被拆解成连贯的步骤。有了这样一张图的帮助,孩子学会自己洗手就容易多了。

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简单又明确,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在进入每天的学习时间之前,我们可以带孩子先来个热身,让他把动作和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坐在书桌前的三个动作对应着三个问题:

把椅子拉开→我该先学什么?

坐下→主题是什么?

打开书或作业本、笔记本→今天学了什么特别的概念?

按照坐下学习的身体动作,渐进式地问几个问题,能帮助孩子快速集中注意力。

接着,再把当天要完成的事情列一个任务清单。在每一个要完成的任务前画一个“□”,然后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钩,这样能培养孩子完成任务的意识。

每一个动作、每一步都有了明确的目标意识,孩子就能循着目标,专注地完成每个任务。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非常重要,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集中注意力是他自己的责任,虽然爸妈很乐意帮他,但只有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他才能变得更专心。此外,专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品格,并非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

专注力的培养当然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这个挑战,孩子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陪伴,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就是树立陪孩子共渡难关的良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