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

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家庭

字体:16+-

有句话说: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呢?对女人来说,当了妈之后的人生挑战绝不仅仅局限在育儿和工作上,随之而来的还有变得成倍复杂的家庭关系。

从公公婆婆到娘家父母,因为照顾孩子,我们所有人都被捆绑在一起,每个人的想法、个性、生活习惯都各有不同,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在最初的焦头烂额过后,我越来越确信:作为女主人,我要强大起来,挑起管理和协调整个家庭的担子。确信了这点,我转头一想,这不就像管理企业一样吗?女主人就像这家企业的CEO,承担着管理家庭事务和组织统筹工作。既然这样,那我何不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像管理企业一样来管理我们的家庭呢?

家庭会议,更高效的沟通方式

在管理公司的实践中,我学到了这种重视效率的沟通方式——开会,有什么事情大家在会上开诚布公地说出来。因此,我将会议模式引入了家庭管理。

公公婆婆来帮忙带孩子之后,我第一次发起家庭会议,是关于年糕穿尿不湿的问题。

年糕两岁多时还穿着尿不湿,老人们有一天就开始给他脱掉尿不湿,训练他上厕所。但是很明显,他还没有做好准备,每天都在尿裤子。

那天年糕睡着后,我和糕爸就去了公公婆婆的房间,这是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四个人面对面谈话。

既然是家庭会议,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担心先说出来,我说:“年糕早上问我:‘妈妈,我怎么才能不尿裤子?’孩子压力很大,我担心对他的情绪有影响。”

公公婆婆也说了他们的感受,他们用的词是“丢脸”,觉得“这么大了还穿尿不湿丢脸”。

如果不是开诚布公地聊,我可能很难理解他们的感受。原来,他们每天带娃下楼溜达时,在小区“爱攀比”育儿大环境下耳濡目染,能早早脱掉尿不湿的孩子被夸“能干”,就开始担心年糕比不上别的孩子,会被看不起。

接下来的讨论里,我说了很多:为什么不要给孩子强行做如厕训练,这么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坏处,尿不湿能穿到几岁……说这些时,我确保自己是心平气和的,只是希望帮助他们了解正确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糕爸也平和理性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什么状态下的沟通才有效?就是你不带情绪和态度,为了推动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沟通。我很清楚我的目标,是让大家一起做出对孩子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指责老人。

在这样的沟通氛围中,婆婆也很自然地说出了她更多的担忧:年糕如果到上幼儿园的时候还没做好准备怎么办?

关键节点来了,这时千万不能说“到时候再说”,一定要拿出能主导局面、解决问题的姿态。我给婆婆列了我的大致计划表,有详细的时间、步骤以及需要老人配合的部分,当他们发现我“心里有数”,“跟随起舞”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还有一次,我出差回来,感觉家里的气氛有些异样。公婆似乎在冷战,年糕看起来也无精打采、情绪紧绷。

我悄悄问糕爸怎么回事,他很粗线条地说:“他们好像吵架了,不用管吧?反正过几天总会好的。”

这……好吧,能者多劳,看来这个金牌调解员注定只能是我。

那就开家庭会议吧!在会议上,公公和婆婆开始控诉对方:婆婆怪公公没有提前烧水,早上起来没有凉水喝;公公说婆婆老是嫌弃他,买的土豆不圆,买的肉不够新鲜……

这些听起来都是多小的事啊,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庭生活里的糟糕情绪,是不是就是因为陷在这样的小事里呢?一场家庭会议,让他们把情绪都释放出来,这样一来问题也就很好解决了。当时我给出的建议是,支持婆婆出去跳广场舞,这样他们都从这种盯着一点小事的状态里解放出来了。

家庭会议能够让大家倾诉担忧、提出诉求、解决问题,这种效率也许就是老人信任我的开端。

这几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需要和公婆沟通的,比如全家人的假期安排等,我都会先和糕爸达成一个共识,告诉他我的最优方案是什么、次选是什么、底线是什么,这样沟通才不会因为需要反复确认协调而陷入混乱。

日程同步,每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个人时间”

从建立信任开始,渐渐地,我把时间管理的办法也用到家庭管理中。直白点说,就是我把全家人的时间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有人替他们操心把事情安排好,反而是件好事情。比如以前我们忙起来,糕爸经常临时决定不回家吃饭,但是也不会和婆婆说一声。我觉得这对老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消耗了老人的很多时间和劳动成本。

所以,我就开始每天花二十分钟,把第二天的日程安排好。比如,每天几点接送年糕、年糕穿什么衣服、我们回不回家吃饭,我都会做一个当日行程表,提前记下来。每周花一个小时,把下一周的日程安排好。一周有什么重要的事一定要做,周末全家怎么玩,哪个时间谁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动……我们也会像分蛋糕一样,把时间一块块分出来。

我还发现三个特别好用的小工具:日程表、白板墙、微信群。

日程表主要用来和糕爸同步时间,毕竟他是最主要的带娃伙伴。我每天将日程写好,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比如冰箱门上、卧室床头,保证他能及时看到——绝对不要指望男人能记住任何一件事,你现在和他讲半小时后要做什么,他五分钟后准保忘得一干二净。

我还下载了一个可以绑定双方、实时同步日程的App,这样就算临时添加了事情,对方也能及时看到。

白板墙用来提醒全家确定的事情,比如年糕上下课的接送时间,谁要想不起来随时可以去看一眼。

微信群则用来通知临时发生的事情,比如晚上突然要加班,我就可以发到微信家庭群里,提前让老人知道。

我提前做好规划,让全家人都更省心,很快大家就都尝到了甜头——每个人都有了足够的“个人时间”。我想去游泳,糕爸喜欢打网球,婆婆爱跳广场舞,提前协调好时间,谁的爱好都不会耽误。公公就更不得了,在我们的一再鼓励下,他以63岁的高龄考到了驾照,活动半径顿时扩大了不少。

虽然我和糕爸的工作越来越忙,看上去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每天手忙脚乱,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家里的照顾。相反,我还能匀出时间来指导婆婆跳广场舞的队形、帮她化个妆。这都是因为我把鸡飞狗跳的“忙”,变成有条不紊、很有价值的“忙”。

设身处地地去想,年轻人想要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老人不也一样吗?当我把整个家庭当成一个系统去建设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家里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这才是保证家庭氛围长久保持和谐的“底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