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提到,構成萬物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正負電荷總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原子總體不帶電。但原子核和電子在原子裏的關係是很奇妙的。
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這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運動呢?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玻爾模型。簡單理解的話,玻爾模型跟天體運動很像,也就是電子是圍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這也不難理解,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帶正電,電荷之間異性相吸。並且電荷之間的庫侖力的數學形式,與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說是一模一樣。所以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是否跟天體運動類似。玻爾模型在原子裏隻有一個電子的情況下,計算結果跟實驗符合得很好。但電子數量一多,玻爾模型就完全失效了。
後來實驗進步了,科學家們就想研究一下,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到底是怎麽運動的。結果一做實驗,震驚了。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運動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毫無規律可言。也就是電子根本不存在確定的軌跡,它似乎是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周圍不同的位置。既然電子沒有軌跡,我們又應該如何描述它的行為呢?於是一種新型的物理語言誕生了:波函數。雖然我們無法描述電子的精確軌跡,但是從統計概率上,我們還是可以找出一些規律的。譬如,電子能量比較低的時候,在靠近原子核的地方找到電子的概率,要比遠離原子核的地方找到電子的概率大。概率的語言是說,我們不能精確地預測,在某一時刻電子在某個具體位置出現,但我們可以說在某一時刻,電子在某個位置附近出現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我們作一張圖,橫軸是原子核周圍位置的坐標,縱軸是電子在不同位置出現的概率。這張圖描繪出來的形狀非常像一個波。這種波是“概率波”,我們給這個波起了個名字叫“波函數”,它是以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為自變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