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04 容忍罪惡 為何善行之後會有惡行?

字體:16+-

每次我教授“意誌力科學”這門課的時候,世界上都會發生很多事,比如之前的特德·哈格德(Ted Haggard)、艾略特·斯皮策(Eliot Spitzer)、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和老虎伍茲(Tiger Woods)事件。這些事充分展示了我們為什麽會失控。這些事現在說起來可能有點過時了(1),但一周裏總會有些名人的爆炸性新聞,比如關於政治家、宗教領袖、警察、教師或運動員的爆炸性新聞。這些事件足以震驚全世界,而起因總是意誌力失效。

從“自控力有限”的角度來理解這些事就很容易了。這些人都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們的職業對自控的要求都很高,或是要懲罰罪犯,或是要24小時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他們的自控力肌肉肯定很疲憊了,他們的意誌力也消耗殆盡了,他們的血糖濃度很低,他們的前額皮質也在對抗中敗下陣來。誰知道呢,也許他們還節食呢。

這樣回答可能太過簡單了。(但我確信,肯定有辯護律師在陪審團麵前這樣為他們辯護。)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為真的失去了控製。有時,我們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在**麵前屈服。想全麵了解我們為什麽會耗盡意誌力,我們需要其他的解釋。這個解釋應該更偏向心理學解釋,而不是生理學解釋。

或許你不會卷入全國熱議的性醜聞事件,但我們都會有意誌力方麵的小問題,即便我們隻是沒能完成新年願望。為了不重蹈這些新聞頭條人物的覆轍,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假設——是不是所有的意誌力失效都是由軟弱引起的?有時候,我們反而會成為“成功自控”的受害者。我們要思考一下,這整個過程如何削弱了我們的動力,樂觀精神如何允許我們放縱自己,為什麽覺得自己品德高尚反而是通往罪惡的快速通道。每一次我們都會發現,放棄抵抗是一種選擇,而且並非不可避免。了解我們是如何給自己許可的,能讓我們學會如何不離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