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字體:16+-

獎勵係統是怎麽迫使我們行動的呢?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釋放出叫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其他的部分它們需要注意什麽,怎樣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大量的多巴胺並不能產生快樂的感覺,那種感覺更像是一種激勵。我們會覺得警醒、清醒、著迷。我們發現了如何才能得到快樂,而且願意為了獲得這種感覺付出努力。

在過去的幾年中,神經科學家給多巴胺釋放產生的效應起了很多名字,包括尋覓、希望、渴望和欲望。但有一件事很清楚——這不是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獎勵會帶來的感覺。研究表明,即便你摘除了小白鼠大腦中的多巴胺係統,它們仍會在吃到糖果時露出傻傻的笑容。它們不會為了獎勵而付出努力。它們喜歡糖,但在吃到糖之前不會想要糖。

2001年,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他的研究借鑒了一個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實驗,即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狗身上做的條件反射實驗。1927年,巴甫洛夫觀察到了一個現象:如果在喂狗之前搖鈴,狗即便沒有看到食物,也會聽到鈴聲就流口水。它們懂得把鈴聲和晚餐的承諾聯係在一起。克努森做了一個大膽的預測。他認為,大腦在期待獎勵的時候也會“流口水”。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大腦的這種反應和真正得到獎勵時的反應是不同的。

克努森在研究中掃描被試者的大腦,讓他們看到屏幕上某個符號時就期待自己能贏錢。想要贏錢的話,他們需要按一個按鈕,以便獲得獎勵。隻要這個符號一出現,人類大腦中釋放多巴胺的“獎勵中心”就會發生反應,被試者也就按下了按鈕,得到了他們的獎勵。但當被試者真的贏了錢的時候,大腦裏的這個區域反而安靜了下來。大腦中另一個區域產生了贏錢的快感。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製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係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