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

09 別讀這章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字體:16+-

1985年,在三一大學的心理實驗室裏,17名本科生陷入了一種難以自控的思維方式——他們沒法不去想一頭白熊。三一大學是位於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一所小小的文科院校。這些本科生明知這是不對的,他們不該去想它,但就是難以抗拒。每當他們試著去想別的東西時,思維就會不由自主地回到白熊身上。

平常,這些大學生很難想到白熊,因為他們滿腦子都是性、考試和對新款可樂的失望。但這時,他們很難不去想白熊,因為他們預先就被告知“在接下來的5分鍾裏,請不要去想白熊”。

這些學生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係列研究的首批參與者。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韋格納讀到過一個關於俄羅斯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哥哥讓小托爾斯泰待在角落,直到他不想白熊了再出來。晚些時候,哥哥回來了,小托爾斯泰還坐在那兒,為滿腦子的白熊而苦惱。韋格納很快發現他忘不掉這個故事,因為他腦海裏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我們控製不了自己的思想?

韋格納做了一個實驗。像托爾斯泰小時候做過的思想控製測試一樣,他告訴被試者,他們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從下麵這位女士的實驗報告中可以看出,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多麽困難。

“我竭盡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東西,我想呀想呀想。所以……嗯……嗯……嘿,看看這麵棕色的牆。它看起來就像……每當我試著不去想白熊的時候,我其實總是想著它。”

這種狀況維持了15分鍾。

沒法不去想白熊,這或許不是最糟糕的意誌力失效的案例。但正如我們所見,越是不讓我們想一件事,我們就會越去想它。對焦慮、沮喪、節食、上癮的最新調查證實,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內心世界,它就會失效。當深入內心世界時,我們會發現,我們需要給自控一個全新的定義,給放棄自控留出一點空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