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番詩情表述之後,老子就要進一步來描述“道”這位虛無縹緲的“母親”了。
既然被比作“母親”,應該很有德行,那麽,這種有德行的“道”,大概是什麽模樣的呢?
老子說——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老子在這一章已經不寫詩了,但剛才的詩情還沒有斷,你看那麽些個“兮”,還往返重複。
我的翻譯是——
大德的相貌,與道相應。
道這個東西,恍惚不定。
恍惚之中,有形有象;
恍惚之中,有物為證。
深遠黯昧,蘊含精氣;
精氣甚真,最為可信。
自古至今,不失其名。
有它認知,萬物起因。
我怎麽知道萬物起因?以道為因。
有幾個名詞要說明一下。
“孔德”,就是大德,這比較明白。比較複雜的是那個“精”字,曆來解釋很多。按照莊子《秋水》的說法,“夫精,小之微也”。因此有人理解為最微小之質,也就稱之為“精質”。嚴靈峰則解釋為“精力”,林語堂在英譯時翻譯成“生命力”。我倒是比較靠近朱謙之在《老子校釋》中所引用的管子的說法:“精,氣之極也。”因此翻譯成了“精氣”。微小之質流動成了一種“精粹之氣”,或曰“氣之精粹”。當然,擴而大之,這種精粹之氣也就構成了“生命力”。
還需要解釋一下“眾甫”。俞樾在《諸子平議》中做了文字學的解釋,說“甫”字與“父”字相通,因此“眾甫”就是“眾父”。一切事物的父親,那就是造物之始。王弼在《道德真經注》中說:“眾甫,物之始也。”那麽,老子文中的“以知眾甫”,也就是“探究萬物起始”。我為了押韻,翻譯成了萬物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