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了“道”的神秘相貌後,老子又要進一步展示道的“逆向因果”結構。道的相貌恍恍惚惚,重要原因就是裏邊埋藏著很多“逆向因果”結構,讓人看不真、摸不著、說不準。得道的人麵對這種恍惚狀態,該怎麽做呢?老子提出了建議。
這一章的原文如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這一章裏,老子一下子公布了整整十個“逆向因果”結構,排出了一種氣勢。哪十個?請看:
一、“曲則全”——委曲反能全身;
二、“枉則直”——屈躬反能直伸;
三、“窪則盈”——低窪反能充盈;
四、“敝則新”——敝舊反能出新;
五、“少則得”——因少反能獲得;
六、“多則惑”——因多反會迷頓;
七、“不自見,故明”——不親眼所見,所以清晰;
八、“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所以彰明;
九、“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誇耀,所以顯功;
十、“不自矜,故長”——不自我矜持,所以長存。
這十條,在老子的言論中非常著名。中國人記住了它們,原因之一是逆向轉折既醒目又刺激,不能不讓人一見就入心;原因之二是簡短好記,讀一遍就很難忘卻。
整整記了兩千多年,其間又有不少學者講解、闡釋、引用,結果就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因此,今天就不必告訴中國讀者,為什麽“曲則全”、“枉則直”,為什麽“少則多”、“多則惑”,大家早已明白。老子這是改變了一個民族的深層思維,實在貢獻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