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

第四十七章

字體:16+-

上一章講“知足”,是指“內心之知”;但是,人生在世,還必然需要對外部世界的宏觀之知。

在老子的哲學中,隻要讓內心皈依於天道,就能產生對外部世界的宏觀之知。

原文是——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對外部世界的宏觀之知,最高目標是“知天下”,但是,即使在現代的交通條件下,一個人極為有限的行走歲月,能抵達多少地方,而對抵達之處又會有多少深入了解?當然,“知天下”又包括曆史維度,因為“天下”也是一個時間程序,那麽又有誰能夠親臨自己生命過程之外的時間?

然而,確實也有不少比別人更“知天下”的高人。一問之下,他們的主要功夫還是集中在有限的研究空間。德國哲學家康德,思想經天緯地,卻幾乎沒有怎麽離開過他居住的村莊。其實,老子、莊子也大體如此,它們的“逍遙遊”因為遊在自己心中,所以能夠橫貫北海南溟,直穿亙古當今。真正的流浪者,遠遠比不上他們。

我對這段文字的翻譯,與原文相差不大,因此就不引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