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釋

第七十九章

字體:16+-

我多次說過,老子的“柔弱勝強”不是策略。天下並不是一切柔弱都能翻身,在大道看來,隻有心存善心、善念的柔弱才有希望。如果不是這樣,那麽,當柔弱變得強大之後又怎麽辦呢?難道要無奈地等待著轉回去嗎?並不是。老子認為,即使強大了,也要以德報怨,不求報償,不責於人。於是,一個“善”字,就能改變禍福輪轉。

這一章就是講述這個道理,結尾的八個字可謂字字千鈞:“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道”與“善”的再度合體,由此,天下一切跟不上天道遊弋雄姿的人也有切實的修行道路了,那就是做一個善人。做了善人,你即使還不認識天道,天道也已經認識你。

原文是——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這裏有兩處需要解釋。

第一行的“報怨以德”四字,在原本中出現在第六十三章,也就是我花了不少筆墨解釋的“大小多少”四字之後。但是,放在那裏確實覺得突兀,與上下文聯結不上,根據陳柱、嚴靈峰、陳鼓應等學者的意見,應該移到此處。移進來之後,加在“和大怨,必有餘怨”與“安可以為善”之間,這樣,文句加了一層意思:“和解了大怨,必有餘怨。如果以德報怨,是否能比較妥善?”

這就可以過渡到第二處了,那就是“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左契”是什麽?是借據。“不責於人”,是不求償還。連起來的意思是,聖人是握有債權而不要人家償還的人。接下來,出現了“有德司契,無德司徹”的句子,最後這個“徹”,是指苛稅。那麽,我們眼前就出現了一種極具文學性的形象對比:一個“司契”,一個“司徹”,也就是一個握有債權不求償還,一個握有稅單到處盤剝。老子說,前者是有德之人,後者是無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