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讲述快要结束了,有一件事他一直藏在心底,想在最后找机会表达一下,那就是他个人的一种生态理想。
每个人不管境遇如何,学问如何,都会有生态理想。他们自己知道,这种生态理想未必合理,更未必能够实现,却是自己一生追求的交结点,秘而不宣却暖意**漾。
像一般人一样,老子在说这种理想的时候就像在描述梦境,一句一句讲得既感性又具体,却不讲为什么。
我们知道,这种梦境般的生态理想与当前的生活环境差别很大,与自己的理论架构也未必相同,因此听的人听了就听了,不必东问西问、挖根刨底。
老子对于自己的生态理想是这样描述的——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先把它翻译出来吧——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器具虽多而不用,
民众重死不远迁。
虽有船车不乘坐,
虽有武器不陈列。
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
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
乐其风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真是一个真真幻幻的美丽梦境。
虽然是梦境,既然出自老子,流传久远,因此也就需要讲解几句了。
最惹眼的“小国寡民”思想,其实是为了和平。因为那时的“国”本来就很小,但是有些统治者一心追求土地和人口的扩大,于是就发生了战争。几乎所有的战争,都起自割据和兼并的欲望。因此老子就想,如果能够安于“小国寡民”,也不去打听邻国的消息,“老死不相往来”,那就会消弭战争,维持各自相安的和平。
有人批评老子的这种幻想是想恢复原始社会,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反驳说,老子的学说中有“国”有“治”,还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因此并不想回到原始社会。更有研究者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论定兼并的潮流不可阻挡,而终究会组成大国。他们认为老子不懂这种“历史发展规律”,落后了。其实我们知道,老子是不在乎落后的,他也只相信天地大道,而不会接受什么“发展规律”。那些研究者能知道自己身后一百年的社会吗?
据说,更受批评的是对结绳记事时代的向往。我觉得这种批评限制了一个古人的思想自由。即便在当代国际上,也有不少思考者在寻求一种摆脱现代便利的山野隐居,老子的梦境也有这种成分,只不过他早了两千五百多年。其实他也只是说说,那还不行吗?
老子似乎已经预计到,如果让自己的梦境来结束全文,一定会让人产生有关社会形态的误解。因此他最后还必须回到天道,作为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