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客户提问之后不知道怎么回复,就是因为准备不到位。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准备到位,能够顺利地实现交易呢?我送大家四个有效准备的关键点,以及三个有效准备的对策。
在了解这些之前,我们需要你了解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什么呢?开放、透明、公开。也就是说,老百姓在买任何东西之前,他都可以通过网站、贴吧、百度知道、知乎问答等去了解很多相关产品以及行业的信息。
我们的客户都提前做过功课,我们销售人员怎么能够不提前做功课呢?我们真的有勇气和自信来迎接客户蜂拥而至的一切问题吗?所以,我们在面对客户之前,必须提前做好四样准备,也就是四个有效准备的关键点。
一、产品知识。
简单地说,产品知识就是我们对产品的属性、特点、优势、功能,以及能够给客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满足什么样的利益诉求等,必须非常清楚,对答如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的产品说得头头是道。
二、市场知识。
市场知识,是指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业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比如行业的分布是什么,竞争对手有哪些,又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他们相比,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等等。提前有所了解,免得客户提出竞争对手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三、流程知识。
我们要熟悉自己产品展示的流程,知道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做什么,以及在每一步中怎样去增强客户的信任,怎样去促进成交,成交时我们又要准备什么道具,等等。
四、客户知识。
客户知识是我们进行有效准备的重点,下面我就重点讲讲客户知识,我们到底该怎样有效地准备这些客户知识。
下面介绍客户知识有效准备的三个对策。
第一个对策,找到从业的前辈或者相应的技术“大牛”、产品研发的前辈专家,向他们求教。那些销售精英、销售经理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可能我们也同样会遇到,所以,不妨多向他们请教。
比如,做汽车销售的人,可以找一个修车师傅拜他为师,哪怕是业余时间给他当学徒,都非常有价值。我们拜师不是为了修车,而是向他了解经常来修理的汽车都有哪些问题,以及客户经常跟他们聊的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技术的维度,去化解客户未来的难题,甚至是让客户觉得我们还是蛮专业的,你提的很多东西他都不懂,这样就更容易影响他。
再有,我们可以找公司的产品研发部,找到那些“大牛”,跟他们一块儿吃饭聊天,多了解了解研发逻辑、创意结构和设计理念,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去影响客户。
第二个对策,善于做客户调研。公司里一定积累了一些老客户,这些老客户有可能经常与公司的一些员工发生互动,甚至参加公司的一些聚会活动。我们可以和这些客户交朋友,去了解当初他们是怎么接触我们的产品的,在接触过程中是怎样怀疑的,当时在意哪些问题,顾虑又是怎样化解的,以及后来用上产品之后最满意的是什么,等等。
我们跟老客户做调研,或者是跟新客户、新朋友做调研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话题点。这些话题点,可以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任何新提问,也无惧任何新问题。
第三个对策,善用网站。网络渠道,就像现在抖音号或头条号,都是一个资讯的窗口,我们需要多关注一些这样的网络渠道,善用网络渠道。
比如,汽车销售人员需要关注一些汽车玩家的大牛号或大V号,因为,这些大V号会输出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也会输出很多的专业知识点、前沿资讯。除了关注大V号外,汽车方面的一些杂志可以订阅一些,这方面的专栏也可以订阅一些,汽车网站也要多浏览,等等。
我们可以从这些订阅和浏览中,找到很多很专业的资讯,并且通过这样的汽车论坛,可以看到很多新人,了解到他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甚至是他们特别在意、特别讨厌的问题,等等。
得到信息后,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分类,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产品专家,面对任何客户,他们还没提问时,我们就基本上已经能猜出他们心里在意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说什么我们都能对答如流,从而让客户感觉到我们超级专业。
当客户认定我们是这么专业的人,他肯定觉得我们值得信赖,肯定愿意和我们进行交易,哪怕别人愿意给他便宜一点,他也不愿意跟别人签单。为什么?因为,与别人签单,他担心以后那个不专业的人解决不了他的难题。
总结
要回复客户的所有问题,我们要做好四样知识的准备:一、产品知识;二、市场知识;三、流程知识;四、客户知识。
在客户知识方面,我们要怎样有效地去准备呢?有三个对策:
一、向内求,要善于向内找到自己的销售前辈、“大牛”、大V,产品研发大牛等,向他们求教。
二、向外求,想办法做老客户调研、新客户调研,通过跟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三、向网求,无论是通过论坛、贴吧,还是行业网站、订阅专栏、大V号等渠道,不断得到信息并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专业一些,同时可以了解“众生相”,发现更多的现象以及更多人的心理。这样的话,以后面对客户提出问题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
(1)FAB法则,见第205页相应的图片和内文。
(2)ATC法则:A, Accept,代表接受;T, Transform,代表转换;C, Convince,代表说服。
(3)PEP法则:P, Point,代表观点;E, Example,代表例子;P, Point,代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