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充分利用外來人才,逐步扭轉在爭霸戰爭中的劣勢,並逐漸形成優勢,但更令人叫絕的是,秦國為另兩個外國人提供發展空間,明顯加速兼並六國步伐,實現天下統一。這兩個人就是呂不韋和李斯。
呂不韋是衛國陽翟大商人。他往來各地做生意賺錢,積累了巨額家產。當時,秦國和趙國經常打仗,在邯鄲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不受待見,過得窮困潦倒。呂不韋遇到異人時,認為奇貨可居。
呂不韋回家跟父親說:“您說,種田可以獲得幾倍利益?”父親說:“10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呢?”“100倍。”呂不韋又問:“擁立一國君主呢?”“無數倍。”呂不韋笑著說:“當今辛勤耕田種地的人,還實現不了豐衣足食。如果擁立一個國君的話,那就可以讓子子孫孫享受福祿了。”
呂不韋見異人後,說出自己的想法,花重金打造包裝他。呂不韋精心策劃和操作獲得成功——異人一步步從王子到世子、到太子、到秦王。異人當秦王後,呂不韋被任命為相國。異人早逝,嬴政繼位,呂不韋繼續當相國,號稱仲父。
呂不韋當相國期間,成功挫敗六國合縱計劃,為秦國開疆拓土,“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不過,他與趙太後有段不清不楚的關係,以及他推薦的嫪毐作亂,導致他迅速從權力巔峰走向滅亡。
呂不韋罷相不久,秦國守舊勢力趁機落井下石,發起排外運動。公元前237年,韓國人鄭國間諜案被告發。守舊勢力趁機排外,放大“外國人到秦國做間諜,謀害秦國”的言論,鼓動秦王嬴政下令驅逐客卿,將在秦國內部當官的原六國人全部驅趕走。
六國人為秦國效力,是因為秦國能給他們提供個人發展空間。秦國趕走他們,是扼殺他們的希望和未來,是將他們逼到抗秦陣營中去。身為客卿的李斯不願意放棄已經到手的富貴,冒死給秦王嬴政上《諫逐客書》,請求取消執行逐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