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爱情和婚姻大事,首先要做一个正常人、一个能够很好适应社会的人。同时,无论是童年时期,还是成年时期,都要针对性本能进行一定的训练,其目的是确保个体在婚姻和家庭中能得到本能的正常满足。一切与爱情和婚姻有关的问题——有能力做的、无能力做的、爱好倾向等——都可以在早年形成的原型中找到根源。通过对个体原型特征的观察,就可以确切地指出其成年以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爱情和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与一般的社会问题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任务相同,困难也相同。所以,如果把爱情和婚姻看作万事如意的天堂,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爱情和婚姻当中,始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任务。只有时刻把对方的利益放在心上,才有望一一完成。
与一般的社会适应问题不同的是,恋爱和婚姻当中尤其需要同理心,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非凡能力。如今,很少有人为婚姻生活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会用对方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会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也不会用对方的心灵去感受。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着重讨论了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的问题儿童。我们不能指望这类儿童随着生理成熟一夜之间改变自己的性格。正如他们难以适应社会一样,他们在恋爱和婚姻面前同样是惊慌失措、狼狈不堪。
社会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只有那些从小接受过这方面训练、始终积极向上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具有社会情感。因此,要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婚恋生活做好了准备并非难事。
只需观察他对积极生活的态度就够了。积极向上的人往往勇气十足、自信满满。他敢于面对困难,积极寻求答案。他有同道,有朋友,与邻居关系融洽。不具备这些特征的人不值得信任,他们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也不可能成竹在胸。另外,如果一个人有一份正当的工作,并且一切进展顺利,那么,他很可能已经具备了结婚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加以判断。细节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兴趣。
对社会兴趣本质的了解告诉我们,恋爱和婚姻问题只有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圆满解决。这种平等交换的基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方是否尊重另一方则并非是重中之重。爱情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观。只有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爱情才能走上正轨,婚姻才能顺风顺水。
结婚以后,任何一方若要独揽大权,都注定是一场灾难。如果有人梦想着婚后能征服对方,那也是异想天开,婚后的一切定会证明这一点。婚姻本无胜负之说,婚姻中根本就没有征服者的容身之所。在婚姻当中,真正需要的是关心对方,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现在,我们来谈一下,要想结婚,究竟需要去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这涉及与性本能相关的社会情感的培养。事实上我们知道,每个人从童年开始,心里都装着一个理想异性的形象。对于男孩来说,这个理想异性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亲。所以,长大以后,他往往会娶类似的女性为妻。有时男孩与母亲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令人不快的紧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他极有可能选择与母亲相反类型的女性。男孩与母亲之间的紧密关系会直接影响其日后选择妻子的标准。这一点可以从很多细节中观察出来,比如,眼睛、体形、发色等。
我们还知道,如果母亲过于强势,处处压制男孩,那么,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他往往会畏葸不前。在这样的男孩心中,理想异性的标准是柔弱顺从。相反,如果男孩争强好斗,那么结婚以后,他在妻子面前定会寸步不让、恃强争霸。
由此可以看到童年时期的种种迹象是如何在婚恋问题面前得到进一步强化的。不难想象,一个自卑情结很严重的人在两性问题上会有怎样的表现。也许,他会因自身的软弱和自卑而四处寻求支持。他的理想异性往往都打上了“慈母”的烙印。有时为了弥补内心的自卑,他也许会反其道而行之,在爱情中变得傲慢无礼、咄咄逼人。同样,如果他缺乏勇气,便会觉得自己处处受限。此时,他极有可能选择一个争强斗狠的女孩。这样,如果在激战中胜出,就会觉得面子上更有光彩。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取胜。利用两性关系来满足自己的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是十分愚蠢的,也是十分荒唐的。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当中屡见不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不是在寻找配偶,而是在寻找牺牲品。他们并不明白,两性关系不能被当作自私自利的手段。如果一方想征服另一方,另一方必然会绝地反击,如此一来,两人携手生活共浴爱河便成了无稽之谈。
有些人会利用两性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某些情结。知道了这种心理之后,很多择偶方面的奇怪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就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选择性情柔弱、得疾患病或年龄较长的异性,是他们相信这样的选择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有时他们会选择已婚的异性,这说明他们根本就不想解决问题。有时他们同时跟两位异性恋爱,个中原因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
我们发现,一个自卑情结很严重的人会经常变换工作,拒绝正视问题,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当面对爱情时,他们的反应也不例外。要么与已婚异性恋爱,要么同时跟两位异性暧昧,以此来满足其惯常的品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方式,比如,只订婚,不结婚;或者,只恋爱,不结婚。
儿时被惯坏的个体在婚姻中也是一样的,他们想继续从伴侣那里得到宠爱。这种情况在恋爱初期或结婚初期可能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日后情况则会变得相当复杂。如果婚姻中的双方都是娇生惯养,其结果可想而知——双方都想继续受宠,可谁也不想纵容对方。他们仿佛相向而立,期待着,失望着,迷茫着。
不难理解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误解、行动受到限制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会感到自卑,他会想到逃避。这种感觉在婚姻中更为糟糕,尤其是在出现极度绝望的情绪时。此时,报复心理就会不请自来,乘虚而入。一方要打乱另一方的生活,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婚外情。婚内出轨永远是一种报复行为。诚然,不忠的人常用爱和情感来为自己辩解。然而,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情感的价值。个体的情感与他的优越目标永远都是一致的,绝对不能拿来当作不忠的借口。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不妨以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女人为例。她嫁给了一个总是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兄弟剥夺了的男人。可以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这位温柔甜美的姑娘。而作为独生女,这位姑娘也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赏识,得到宠爱。在孩子降生之前,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很幸福、很美满。然而,孩子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妻子总想保持自己在家里的中心地位,生怕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地位不保,所以,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她高兴起来。与此同时,丈夫也想保持自己在妻子心中的地位,生怕孩子抢了他的风头。结果,夫妻双方都起了疑心。也许他们对孩子都很上心,方方面面也都很合格,然而,双方都很担心夫妻感情会慢慢变淡。这种猜忌非常危险,因为猜忌让他们对彼此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斤斤计较。这样很容易(或者说,似乎很容易)发现双方的感情确实变淡了。实际上,这一点的确没有逃过双方的眼睛。碰巧的是,就在妻子产后康复并照顾婴儿期间,丈夫到巴黎度假去了,而且玩得不亦乐乎。其间,丈夫多次给妻子写信,说巴黎很好玩,说他过得很开心,还说自己遇到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人。与此同时,妻子却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被人遗忘了,因而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很快患上了广场恐惧症,无法独自出门。丈夫从巴黎回来之后,不得不一直陪伴在她的左右。至少从表面上看,她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再次成为家里的中心人物,然而,这种满足的感觉极不正常。她觉得,如果自己的广场恐惧症消失了,丈夫也会立马消失。因此,她任由广场恐惧症继续吞噬着自己。
在她患病期间,有一位医生非常关心她。在医生的照料下,她的病情有了明显的起色。于是,她把自己的美好情感一股脑地倾注到他的身上。医生见她病情有所好转,就离开了她。她为此写了一封措辞优美的信,感谢他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然而,却如石沉大海,对方并未回复。此后,她的病情就开始恶化。
从那时起,为了报复自己的丈夫,她开始幻想着与别的男人私通。好在她的广场恐惧症救了她,因为她不敢独自出门,每次外出都要由丈夫亲自陪同。就这样,出轨的念头胎死腹中了。
目睹了婚姻中的种种谬误,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吗?”我们知道,这些错误都源于童年时期。我们还知道,通过认识和发现原型特征,可以改变错误的生活风格。因此,是否可以成立一些咨询机构,利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来解决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机构里的成员都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他们懂得个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如何连贯在一起的;他们有着很强的同理心,能与患者产生共鸣。
这些机构不会说:“你们不懂得妥协,就知道争吵,离婚吧!”离婚有什么用?离婚以后又能怎样?一般来说,离了婚的人都想再婚,并继续自己之前的生活风格。有些人反复离婚,又反复结婚,他们只是简单地重复着自己的错误。这样的人应该去机构咨询一下,看看自己的婚姻或恋爱关系有无成功的可能。至少离婚之前应该这样做。
很多童年时期的小错误直到婚前其影响才显现出来。因此,总有人觉得自己的希望会落空。有些孩子永远都不快乐,总是害怕自己会失望。这样的孩子要么觉得自己已经失宠,自己的位置将被替代;要么因为早年的某个经历变得迷信起来,生怕悲剧会再次上演。不难看出,这种害怕失望的心态很容易导致婚后变得妒火中烧、疑神疑鬼。
女性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特殊心理。在她们眼里,自己只是男人的玩物,而男人个个都是花心不改、贪得无厌。带着这样的心态结婚是不可能幸福的。如果一方坚信对方会背叛自己,那么,要想幸福,只能是天方夜谭。
人们总在不断寻求婚恋方面的建议,可见,婚恋被视为生活当中最重要的问题。然而,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恋爱婚姻固然重要,但并非是最重要的。个体心理学认为,生活中没有哪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婚恋的重要性,那么就很有可能破坏生活的和谐性。
人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婚恋问题,也许是与其他问题不同,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一方面接受过正规的指导。回想一下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社交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如何与别人打交道。我们很早就学会了这些东西。就职业问题而言,我们有专业的培训课程,有专业的教师指导,还有专业的书籍可供参考。可是,指导婚恋的书籍又在哪里?当然,涉及婚恋方面书籍的确不少,文学作品里是断然少不了爱情故事的。可是,哪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满的婚姻?文化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学作品关注的总是为情所困的男男女女,难怪人们在真实的婚姻面前会战战兢兢、谨小慎微了。
这一点从有人类开始就一直是这样。翻开《圣经》,可以发现,女性是麻烦的源头。打那以后,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里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危险。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无疑是过于死板了。与其让男孩女孩觉得自己是“罪人”,倒不如采取更为明智的方式,让女孩学会扮演好女性角色,让男孩学会扮演好男性角色。而且在此过程中,要让他们感到男女双方是平等的。
当今,女性普遍感到自卑。这一事实证明,在这方面,我们的文化是失败的。如果读者诸君对此还半信半疑,那么,请去看看女性的奋斗史吧。你会发现,她们总想超越他人。为此,她们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汗水。此外,她们比男性更加自我。今后必须教育女性培养更多的社会兴趣,而不是只为自己,不顾他人。为此,首先要破除男尊女卑的封建迷信思想。
下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婚姻方面毫无心理准备。舞会上,一名男子正与一位漂亮的姑娘跳舞。姑娘是他的未婚妻。突然,男子的眼镜掉到了地上,为了捡起眼镜,他险些把姑娘推倒在地。这一幕让旁边的人大跌眼镜。一个朋友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呀?”他回答说:“总不能让她踩碎我的眼镜吧!”可见,这个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准备好结婚。事实上,那位姑娘最终确实没有嫁给他。
后来,这名男子找到医生,说自己得了抑郁症。这很正常,这是自私自利的人常见的结果。
有很多迹象可以考察一个人是否为婚姻做好了准备。因此,约会中无故迟到的人是不能相信的。无故迟到说明他内心还在犹豫,说明他并没有准备好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夫妻中的一方总想教育另一方,或者批评另一方,这也是没有做好准备的表现;过于敏感同样也是不好的信号,因为这是自卑情结的表现;没有朋友的人,或者不合群的人,也不适合结婚;在职业选择上犹豫不决也不是什么好的迹象;悲观的人适应能力差,因为悲观意味着他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
尽管上面列举了很多不受欢迎的人,但是,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或者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并没有那么困难。我们不能期待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对象。的确,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理想的结婚对象,却迟迟未能如愿,那么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决断,根本就不想结婚。
德国人有一种古老的方法,可以判断一对男女是否为结婚做好了准备。这是农村地区的一种习俗。人们把一把双柄锯交给准备结婚的男女。两人各执一端,开始锯树桩,而亲朋好友则在一旁观看。锯树桩是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的工作。双方必须时刻关注对方的动作,并随时做出调整。因此,人们认为,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男女双方是否默契。
最后,再重申一遍,只有能很好适应社会的人才能顺利解决婚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婚恋问题都是缺乏社会兴趣的后果。因此,只有当事人改变了,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是针对个人,就是针对集体,从来没有学过两个人要如何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尽管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只要婚姻双方能够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本着平等的精神看待问题,那么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依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毋庸赘言,婚姻的最高形式是一夫一妻制。然而,却有人以伪科学为根据,声称一夫多妻更符合人类的本性。这种观点实在无法令人接受,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恋爱和婚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结婚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利益。归根结底,婚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种族的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