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社会适应不良是因为个体感到自卑并追求优越所引起的社会后果。“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两个术语本身已经揭示了社会适应不良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哪种情结,都与胚质无关,也与血缘无关,只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为什么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这些情结呢?事实上,人人都有自卑感,人人都会追求成功、追求优越,而这正是构成个体精神世界的必要因素。之所以不是人人都陷入这些情结当中,那是他们的自卑感和优越感受到某种心理机制的制约,成了积极的社会因素。这种心理机制包括社会兴趣、勇气胆识、社会情感以及社会共识等。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一心理机制的功能与失效问题。其实,只要自卑感不是太重,每个孩子都会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或者说,成为生活中有用的人。为此,他们会去关注他人。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是由此产生的正确和正常的补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对优越的追求势必会导致这样的发展趋势。任何人都不会发自内心地说:“我对谁都不感兴趣。”也许,他会表现出对谁都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却无法自圆其说。实际上,他往往会特意声称自己对他人很感兴趣,目的是为了掩饰自己对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这恰恰是对社会情感普遍性的无声证明。
但是,社会适应不良的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边缘案例”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起源。所谓“边缘案例”,指的是虽然自卑情结的确存在,然而,由于个体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所以症状没有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情结处于隐蔽状态,或者说,具有一种隐蔽倾向。因此,如果个体没有遇到困难,便会表现出非常满意的样子。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尽管在言语和观点上看不出来,但是他的态度却清楚地表明他其实是非常自卑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卑情结,是自卑感放大的结果。饱受自卑情结困扰的人往往会想方设法从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所谓的负担恰恰是自我至上的情结强加给自己的。
有趣的是,有些人会努力隐藏自己的自卑情结,而另一些人则会大大方方地承认:“我有自卑情结。”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常常因为自己的坦诚而扬扬自得。他们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因为他们承认了别人不敢承认的事情。他们会自言自语道:“我很坦诚。我毫不隐瞒自己的病因。”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又会暗示自己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自己陷入了自卑情结。他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父母或者家庭,抱怨自己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抱怨自己遭遇的事故或受到的压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自卑情结常常会隐藏在优越情结的背后,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补偿。这样的人往往傲慢无礼、自负势利。他们喜欢做表面文章,脆而不坚、浮而不实。
这样的人在早期的求索中也许遭遇过怯场的问题。从此以后,他们便会以此为由,为自己的种种失利辩解开脱。他们常常会说:“要是不怯场,哪有我干不成的事啊!”这种动辄把“要是如何如何”挂在嘴边上的人往往都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也许会表现为以下症状:油头滑脑、谨小慎微、迂腐卖弄、逃避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或追求限制多多的狭窄行动场域。如果一个人总是拄着拐杖,这也说明他有自卑情结。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往往会有一些奇怪的爱好。他们常常忙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是整理报纸,就是收集广告,而且总能为自己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找到大把理由。他们在无益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无论表现出来的是哪一类问题,所有问题儿童都存在自卑情结。懒惰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重要事情,盗窃是在钻环境漏洞或找他人疏忽的空子,撒谎是缺乏说实话的勇气……所有这些都是自卑情结的症状。总之,儿童各类问题的核心都是自卑情结。
神经症是自卑情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一旦患上了焦虑症,什么离奇的事情都可能做出来。他也许老想有人陪伴左右。果真如此,他就算成功了。他需要别人不断的支持,并因此霸占着别人的时间。至此可以看出,自卑情结成功地转化为优越情结。人人都必须为我服务!在让别人服务的过程中,神经症患者体会到了优越感。精神错乱的人身上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点。当自卑情结导致的自我封闭使他们陷入困境时,他们便把自己想象成伟人,并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成功。
在所有与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相关的案例中,无法通过有效的社会渠道发挥作用都是由于个体缺乏勇气所致,而勇气的缺乏又让他们偏离了正常的社会渠道。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而认知上的偏差又让他们无法理解社会渠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有这些都在罪犯的行为中得到最清楚的说明。这些罪犯都是非常自卑的人,通常是既懦弱,又愚钝。作为同一种倾向的两个方面,他们个性方面的懦弱与社交方面的愚钝合二为一。
我们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对酗酒者进行分析。酗酒者总想摆脱困境。然而,由于内心十分懦弱,只能通过消极的方面寻求满足。
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观念与社会共识截然不同,而社会共识是正常人积极勇敢的人生观的一部分。比如,罪犯不是为自己辩解,就是把责任推给他人。他们抱怨工作条件差,待遇也不好;他们一会儿说社会很冷酷、没人支持他们,一会儿又说当时实在是饥渴难耐、不由自主。在审判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借口,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就像谋杀儿童的希克曼一样,妄称“这都是上天的旨意”。再比如,另一个杀人犯在被判处死刑时说:“我杀个孩子怎么啦?世界上孩子多了去了!”更有甚者,一名所谓的“哲人”竟然宣称:“世界上有那么多有用的人在挨饿,杀个有钱的老太婆算得了什么?”
这种逻辑不堪一击。正如缺乏勇气限制了他们对目标的选择一样,他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受到无益的社会目标的制约,因此,他们不得不时时处处为自己正名。相反,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生目标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任何理由,无须任何解释。
让我们用几个临床案例来说明一下社会态度和社会目标是如何走向反面的。第一个案例是个女孩,年龄在十四岁左右。她生长在一个诚实的家庭里。父亲非常勤劳,只要有一丁点力气就干活养家,可是,后来他病倒了。母亲是贤妻良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六个孩子。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非常聪明,只可惜十二岁时就去世了。第二个女孩身体不好,但后来康复了,并且,找到了工作,努力挣钱贴补家用。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角。她身体很好,没病没灾。由于母亲一直忙于照顾另外两个生病的孩子和自己的丈夫,所以,很少顾及她。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姑且叫她安妮吧。安妮还有一个弟弟,虽然也很聪明,但是身体虚弱。结果,安妮发现,自己夹在了两个备受宠爱的孩子中间。她觉得父母好像并不怎么待见她。父母对她的忽视让她感到十分压抑。
然而,安妮在学校里的表现却可圈可点。她是班上最好的学生,因为成绩优异,老师建议她跳级。结果,不到十四岁她就上了中学。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不喜欢她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她的表现便不尽如人意。后来,由于得不到赏识,她的成绩越来越差。以前,她深受老师赏识,所以,什么问题也没有。老师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同学也都很喜欢她。但是即便如此,个体心理学家还是可以通过觉察她的朋友圈发现问题。她总是指责自己的朋友,总想控制他们。她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刺耳的声音。
安妮的目标就是要得到别人的赏识、宠爱和关照。她发现,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家里根本行不通。可是,上了中学以后,她却发现,大家不再赏识她了。老师责备她,说她根本不具备升学条件,一味给她差评。学校里也不能得到赏识,她开始逃学,并且一逃就是好几天。等她再次回到学校时,情况变得更加不堪。最终,老师建议她退学。
让安妮退学毫无意义,这等于承认学校和老师无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可是,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不了,完全可以求助他人。也许,主管老师可以跟安妮的父母谈谈,安排她转学;也许别的老师更懂安妮。然而,她的主管老师却不这么想,他认为,逃学的差生必须开除。不过这只是个人观点,不是社会共识。对于教师来说,接受社会共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女孩失去了生命中最后的支柱,事事都让她失望。由于被学校开除,连家人对她的最后一点赏识也没有了,于是,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一度销声匿迹了。最后,她竟然跟一个士兵爆出一段风流韵事。
她的行为其实不难理解,她的目标就是得到赏识。此前,她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如今,她却完全走向了反面。那个士兵一开始是很欣赏她的、很喜欢她的。但是后来,家人收到她的来信,信里说,她怀孕了,想服毒自尽。
给父母写信的行为符合她的性格。她不停地调整人生方向,希望能够得到认可。就这样,她转来转去,最终又转回家里了。她知道母亲此时非常绝望,肯定不会再骂她了。她觉得,能再次见到她,家人一定会万分高兴。
在处理这类病例时,最重要的是“认同”二字,即换位思考或将心比心。比如,像安妮这样的人,她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认可,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到她的位置上,就会问问自己:“换了我,又会怎么办?”在此期间,性别和年龄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这样的人,要尽量去鼓励她,鼓励她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要尽量让她明白这样的道理:“也许我应该转学,我一点都不笨;也许我还不够努力;也许我的观察角度出了问题;也许我在学习上太主观了,根本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如果能让他们重新鼓起勇气,那么,就有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既缺乏勇气,又存在自卑情结,那么,其结果一定是毁灭性的。
现在,我们把一个男孩放在安妮的位置上,结果,这个和她年龄相仿的男孩可能会成为罪犯。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果男孩在学校里失去了勇气,那么,他很可能会四处游**,并最终成为黑帮成员。这种行为很好理解。男孩一旦失去勇气和希望,就会变得拖拖拉拉,伪造签名,编造借口,不做作业,迟到旷课。最终,会遇见同类,加入黑帮。至此,他会彻底丧失对学校的兴趣,变得越来越自我。
自卑情结常常与“百无一用”这种观念息息相关。有人认为,有些人天资聪颖,有些人呆笨愚钝,这种看法本身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个体心理学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无法接受这种说法,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实现人生目标,根本无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这恰恰说明他们存在着深深的自卑情结。
相信遗传也是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如果遗传理论是正确的,如果成功完全取决于天赋,那么,心理学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事实上,成功取决于勇气。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把绝望变成希望,从而积蓄力量完成有益的工作。
有时,我们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孩子被学校开除后在绝望中自杀。这种自杀其实是一种报复,是对社会的控诉。这是年轻人通过“私人智慧”而非“社会共识”进行的自我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说服男孩,让他鼓起勇气,继续有益的生活。
其他案例,也比比皆是。比如,有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在家里不太招人喜欢。由于其他孩子都很受欢迎,所以她觉得自己实属多余。于是她就变得性情乖戾、桀骜不驯。这个例子不难分析。女孩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赏识。一开始,她努力争取;后来,便失去了希望。直到有一天,她走上了偷窃的道路。在个体心理学家看来,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其说是一种犯罪,倒不如说是自我充实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人从未被剥夺过什么,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充实富足的概念。因此,女孩之所以会去偷窃,是她缺乏家庭的关爱,并因此感到绝望。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孩子感到自己被剥夺了什么,就会开始偷窃。这种感觉也许不能说明什么事实,但的确构成了偷窃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还有一个例子,主角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是一个相貌丑陋的私生子,跟自己的养父母住在一起。养父母既不关心他,也不管教他。有时,养母会给他糖果吃,那绝对是他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后来,糖果越来越少了,男孩感到十分伤心。再后来,养母嫁给了一个老男人,并且生了一个女儿。那是他俩唯一的孩子,也是老男人快乐的唯一源泉,所以他特别宠爱她。男孩继续留在家里,唯一的原因是,一旦他搬出去住,他俩就得替他支付生活费。老男人每次回家时都会给女儿带糖果吃,而男孩只有干看的份儿。结果,男孩开始偷糖果吃。他之所以偷东西,是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某些东西,所以要通过偷窃让自己充实起来。养父为此打他,但男孩屡教不改。也许有人认为男孩很勇敢,因为他宁可挨揍,也不退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偷窃行为东窗事发。
这是一个典型的被人嫌弃的孩子,他从来没有享受过公平的待遇。我们应该说服他,让他有机会像常人一样生活。当他学会了认同并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就会明白养父看见他偷窃时的感受,就会明白小女孩发现糖果不见了时的感受。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缺乏社会情感、缺乏理解和缺乏勇气三者是如何一起共同构成自卑情结的。就本例而言,三者共同构成了被人嫌弃的小男孩的自卑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