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

第九章 不完美的社交

字体:16+-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说它是一个悖论,那也仅仅是个表述的问题而已。事实上,只有关注个体具体的心理状况,才能意识到社会因素是何等重要。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个体才能成其为个体。在其他心理学流派中,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但是,在我们看来,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到目前为止,所有讨论都是围绕着个体生活风格分析展开的,而所有分析都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的,其目的也是为社会服务的。

现在,我们将重点放在社会适应这一问题上。虽然讨论的现实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关注的却不再是生活风格的诊断,而是生活风格的具体体现以及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改善个体的行为。

上一章主要讨论了儿童的教育问题,本章将在此基础上分析儿童的社交问题。学校和幼儿园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简单的社会形态中研究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

以一个五岁男孩的行为问题为例。一位母亲找到医生,抱怨说,她的儿子特别好动,一刻也不闲着,非常麻烦。她把精力全都花在他的身上了,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她说她再也忍受不了了,要是可以的话,真想把他从家里赶出去。

通过男孩这些行为细节,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同”他,并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如果说一个五岁孩子过度活跃,我们很容易就能猜出他的活动模式或行为准则。在这样的年龄,一个过度活跃的孩子都会有哪些举动?他会穿着笨重的鞋子爬到桌子上;他会脏着身子四处走动;如果母亲想要看书,他会不停地开灯关灯。另外,如果父母想要一起弹琴唱歌,你猜他会怎么着?他会扯着嗓子乱喊乱叫,或者捂住耳朵,硬说自己不喜欢这种噪声。如果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乱发脾气大吵大闹。关键是,他的要求永远没完没了。

如果幼儿园里发现这样的孩子,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很不安分,他的一举一动就是为了挑起是非。他一天到晚焦躁不安,弄得父母心力交瘁。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疲倦”二字,因为与父母不同的是,他不用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他只负责“心浮气躁”,只想让人围着他转。

下面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男孩是如何设法博得眼球的。有一天,他被带去参加一个有他父母参演的音乐会。当父母唱到一半时,他突然高声喊道:“嘿,爸爸!”而且边喊边绕着音乐厅转圈。也许有人可以猜出男孩的用意,但其父母对此却不甚了了。虽然其举止有些怪异,其父母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然而,从这个层面来说,他确实是十分正常的。他精心拟订了一个计划,而且按部就班、严格执行。假如我们了解他的计划,就能猜出他下一步的行动。所以说,他绝对不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孩子,因为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制订出如此周密的计划。

每当母亲在家里接待客人或举办宴会时,他要么把客人从椅子上推下去,要么去抢客人正要去坐的椅子。可见,他的这些行为与其原型和生活目标是一致的。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高高在上、控制他人,而且要始终霸占父母的注意力。

可以断定,这曾经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如果能够继续受宠,就不会故意捣乱。换句话说,如今,他变成了一个失宠的孩子。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失宠的呢?答案是,他一定有了一个弟弟或妹妹。五岁那年,他发现自己的处境变了,感到自己的中心地位动摇了,便千方百计要把它夺回来。这也就是他时时刻刻缠着父母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男孩没有对新的情况做好准备。作为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他从来没有培养起任何集体感。也就是说,他根本不懂得如何适应社会。他只对自己感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幸福。

当问及男孩如何对待自己的弟弟(妹妹)时,他母亲总是坚称他很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只是有一点,每当他们一起玩耍时,他总会把弟弟(妹妹)推倒在地。根据这样的行为,完全可以断定,男孩根本不爱自己的弟弟(妹妹)。

为了充分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与偶尔好斗的孩子进行比较,这种好斗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虽然好斗,但并非不停地折腾,他们个个都很聪明。他们知道,如果经常闹事的话,父母肯定会出面制止。于是,他们渐渐改掉了争强好斗的坏毛病,好好做人。不过,老毛病还是偶尔会露头。正如前面提到的例子,男孩在跟弟弟(妹妹)玩耍时,常常把弟弟(妹妹)推倒,而这才是他玩耍的真正目的。

那么,这个男孩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母亲揍他的屁股,他就会嬉皮笑脸地说,一点也不痛;如果母亲下手稍重一点,他就会老实一会儿。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又开始瞎折腾了。可见,男孩的目标决定了他的行为,而他的行为又都指向了他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预测他的行为。相反,如果原型不是一个整体,如果不知道原型的目标,那么就根本无法预知他的行为。

假设这个男孩要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比如,他上幼儿园了,我们可以预料到他在幼儿园里会有怎样的表现。再比如,他被带去听音乐会,我们也可以预料到他在音乐会上会有怎样的举动,而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得到了验证。一般来说,如果身边的人比较弱,他很快就会掌控全局;如果身边的人比较强,他就会去奋力争取。所以,如果碰上严厉的老师,他可能很快就要离开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可能会寻找各种托词。他可能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持续紧张会引发头痛、烦躁等。这些都是神经症的早期症状。

相反,如果环境轻松愉快,他会觉得自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可能成为学生领袖,成为真正的胜者。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幼儿园是一个社会机构,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个体要学会面对这些问题,因为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公序良俗。儿童要努力成为这个小社会中有用的一员,就必须学会关心他人。

在公立学校,同样的情形也一再发生。不难想象,像男孩这样的儿童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换成私立学校,事情会变得容易一些,因为一般而言,私立学校的人数会少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关注也会多一些。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许谁也不会发现他是一个问题儿童。老师们甚至会说:“这是我校最聪明的孩子,最好的学生。”他也许会成为班长,在家里的行为也会得到改变,因为在某一方面出人头地已经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如果孩子的行为在入学以后有了明显的转变,那么,可以肯定,班级环境对他来说相当不错,他也因此找到了优越感。然而,事实通常会恰恰相反。那些在家里乖巧可爱的孩子往往会把班里搞得乌烟瘴气。

在上一章里,我们说过,学校是维系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据此,可以理解上面提到的那类男孩步入社会以后会出现什么问题。社会不会像学校那样舒适惬意。人们常常纳闷:为什么在家庭和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却一无所能?我们见过很多问题成人,他们患有神经症,最终都变成精神错乱了。大家对此感到困惑,因为在成年之前,这些患者的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因此,原型中存在的问题没能及时显现出来。

为此,要学会识别舒适环境掩盖下的原型错误,至少,要意识到它的存在,虽然问题难以辨认。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症状加以识别: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却又总想博人眼球的儿童,通常会把自己弄得邋里邋遢,并以此来霸占别人的时间;他不愿意睡觉,夜里会哭闹,甚至会尿床;他会装出一副焦虑不安的样子,因为他发现焦虑是一种强大的武器,可以用来胁迫他人,任其摆布。一旦条件允许,这些症状就会出现。找到这些症状,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来看看这个有着错误的原型的男孩十七八岁或接近成熟时的样子吧。他的过去是一片荒原,我们对此所知甚少,所以,无法对其做出评估,因而其人生目标和生活风格也就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步入社会之后,他不得不面对人生的三大问题,即社交问题、职业问题和婚恋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牵扯到个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交问题涉及我们对待他人的行为、对待整个人类以及人类未来的态度。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存续和救赎。事实上,个体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只有团结起来,生命才有望延续下去。

至于职业问题,可以通过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加以判断。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男孩想凭借工作变得高人一等,那么,他的愿望就很难实现。谁也无法找到一份无须听命于人、完全单打独斗的工作。由于我们所说的这个男孩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因此他很难在一个从属的位置上表现出色。不仅如此,这种人在职场上也很难赢得信任,因为他永远不会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一般而言,事业的成功依赖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在职场上,若能做到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绝对是一大优点。这样的人一定会步步登高甚至扶摇直上。然而,我们所讨论的这个男孩则绝对不会如此,因为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职场上,他的能力有限,因此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现,这样的人从未完成职场准备,或者说,起步太晚。他们可能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却始终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学时,他们不断变换专业;工作后,又不断变换岗位。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有时,可以看到一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虽然非常努力,但却非常迷茫。对于这样的人,最重要的是予以理解,并在职业选择方面为他献计献策。如此一来,他可能还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并从头开始学习训练。

另外,一个男孩到了这个年龄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的确让人感到不安,他们常常一事无成。所以,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在孩子到达这个年龄之前努力引导他去思考未来的职业目标。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文作业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比如,出个作文题:长大以后我想做什么?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就必须直面这一问题。否则,当这一问题真的摆在面前时,就有点措手不及了。

年轻人需要面对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婚恋问题。既然人分男女,那么,婚恋问题自然就非常重要了。假如人类只有一种性别,事情就完全不同了。既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跟异性相处。有关婚恋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分析。这里,只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婚恋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缺乏社会兴趣不仅会导致社交问题和职业不适,也会引发异**往障碍。一个自我至上的人是根本无法踏入二人世界的。事实上,性本能的主要目的之一似乎就是要把自我从狭小的世界中拉出来,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主动去拥抱性本能。除非我们决定忘记自我、融入社会,否则,性本能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至此,我们可以给之前一直讨论的这个男孩下个结论了。我们看到,这个男孩正面临着人生的三大问题,他绝望无比,生怕失败。之前,为了所谓的优越目标,他尽量回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那么现在,他还剩下什么呢?他不肯融入社会,对人充满敌意,结果变得疑神疑鬼、自我封闭。正是由于他对别人毫无兴趣,因此毫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常常是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看上去活脱脱一个精神病人。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但是,他却三缄其口、沉默寡语,而这恰恰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特征。

就这样,他画地为牢,把所有问题都隔离在外,最后只能栖身精神病院。他的优越目标导致他与世隔绝,改变了他的性驱力,让他彻底失常。有时,他竟想一飞冲天,幻想自己是耶稣基督或皇帝。他就是在这些荒诞不经的幻想中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问题。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公立学校,无论是在友谊、政治还是经济生活中,概莫能外。很显然,我们的所有能力都是聚焦社会的,都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我们知道,社会适应不良的根源在于个体的原型。问题是,应当如何进行及时补救呢?如果父母不仅懂得如何预防原型中的大错,而且还懂得如何通过细微的症状来对原型中的小错进行及时的诊断和纠正,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啻一份沉甸甸的厚礼。事实上,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少有父母愿意主动学习、主动规避错误,他们对心理学和教育学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要么纵容孩子,对胆敢指出孩子毛病的人横眉冷对;要么干脆就不关心孩子。因此,通过家长很难有所收获。同时,也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能让他们有所领悟。要想让他们开窍,并非一日之功。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医生或者心理学家直接介入。

除了医生和心理学家的个人努力之外,最好的结果只能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孩子的原型错误往往都是在入学以后才表现出来的。懂得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错误的原型。她不仅能看出一个孩子是否合群,是否努力想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还能看出他是胆识过人还是胆小如鼠。一个训练有素的教师可以在一周内发现所有孩子的原型问题。

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教师更有能力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人类之所以创办学校,就是家庭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在学校里,孩子的性格得以养成,孩子面对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未来,个体心理学必将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主导内容。毕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