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应该是当前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上,个体心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个体的个性、引导其健康发展。正因如此,心理科学为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广义上讲,我们不妨把所有教育都看成是专注生活艺术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先从基础谈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是必须与个体日后的生活目标相一致,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与民族理想相一致。如果儿童教育不能着眼于民族理想,那么,他们在长大以后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可能难以融入社会。
诚然,民族理想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来得很突然,比如,革命带来的急变;这种变化也可能来得很缓慢,即由量变到质变。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必须胸怀远大的理想。这是一种永恒的理想,能让个体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学校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凭借自身的实力使民族理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体现。目前,政府还无法介入父母之中或者家庭之中,但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往往对学校教育实施监督。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期的教育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理想。欧洲的学校起初是为贵族家庭设立的,它强调的是贵族精神,只有贵族子女才能在那里接受教育。后来,教会接管了学校,贵族学校变成了宗教学校,所有教师均由牧师来担任。再后来,全民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学校里出现了更多的科目,也需要更多的教师,而这一需求教会实难满足,于是,许许多多的非神职人员开始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直到近代以前,教师大都是兼职的。除了授课以外,他们还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如制鞋、裁缝等。显然,他们的教育模式就是棍棒式教育。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
欧洲的现代教育始于裴斯泰洛齐(1)时代。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发现除了棍棒之外还有其他教育方法的教师。
裴斯泰洛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让人们明白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方法,任何一个孩子(智障儿童例外)都可以学会阅读、书写、唱歌以及运算。教育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断言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法。然而,只要我们一直在探索更新更好的方法,就是正确之道。
回顾欧洲学校的发展史,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方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对具备读、写、运算能力的工人需求大增,对无须时常指导能够独当一面的工人更是大加欢迎。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如今,实行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学。这种变化源于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反映这种经济生活条件的社会理想。
从前,在欧洲,只有贵族才有影响力,而社会只需要官员和劳工两种人。只有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才需要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余的人根本不用上学。这种教育体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理想。如今,随着民族理想的改变,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再也不用把手放在膝盖上,一动不动安静地坐着;在当今的学校里,孩子们是老师的朋友,他们不再受到权威的压制,不需要违心服从,而是可以独立成长。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这样的学校自然是越来越多,因为学校的发展总是与国家的理想相一致,而这些理想也都具体体现在政府的法规当中。
教育制度与社会理想、民族理想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这种联系来自它们的起源和组织形式。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联系为学校带来了一种优势。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家庭相比,学校更容易引导孩子适应主流社会,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更接近国家的要求,更独立于孩子的好恶之外。学校从来不会纵容孩子,学校的态度更加超然。
家庭里也并非时时刻刻都充斥着社会理想。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传统观念。只有当父母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只有当他们懂得教育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社会才能进步。只有当父母对这些道理心知肚明,孩子才能受到正确的教育,才能为上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点跟上学一模一样,因为上学的目的就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这才是孩子发展的理想状态,而在此过程中,学校则是引导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桥梁。
前面的讨论告诉我们,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四五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这一事实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是尽力去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该把压制和审查作为手段,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
当然,鉴于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的紧密联系,想让父母为了社会理想去教育孩子实属不易。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出于自身利益,这就为孩子日后可能遇到问题埋下祸根。这样的孩子注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其入学时就已经出现了,在其步入社会之后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父母进行教育。然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成年人。即便他们愿意合作,也会发现,他们对宏大理想毫无兴趣。他们墨守成规,对宏大理想不闻不问。
既然父母这里“此路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而学校就是最好的切入点。首先,学校里聚集了大量的孩子;其次,孩子生活风格上存在的问题在学校里更容易暴露出来;再次,学校里的教师应该更加了解孩子的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需要我们操心,所以也就不需要去干预。对于发育完全、善于社交的孩子,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尽情放飞自我。应该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应该相信他们能够找到积极的人生目标,培养自己的优越感。由于这种优越感源自积极的人生,因此与优越情结完全是两码事。
另外,就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以及罪犯而言,他们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全都源于消极的生活。为了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他们往往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种优越情结。前面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然而,只有当这种感觉异常严重,致使个体选择消极的人生时,自卑感才会变成自卑情结。
这些与自卑或优越有关的问题都源于儿童入学前的家庭生活,因为儿童的生活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为了与成人的生活风格区别开来,我们姑且把儿童的生活风格称为原型。原型就是一枚尚未成熟的果子。如果这枚青涩的果子遇到了问题(比如,生了虫子),那么,果子越成熟,虫子就越大。
我们发现,所谓的虫子或者问题往往源于某个缺损的器官,而由缺损器官带来的困难恰恰成了自卑感的根源。这里,需要记住的是,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缺损的器官本身,而在于其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所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个体去适应社会。那样的话,其生理缺陷甚至会变成一种财富。研究发现,生理缺陷可能会在个体心里激发出某种强烈的兴趣,稍加引导,便会对其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只要这种兴趣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对个体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然而,所有这些都取决于有生理缺陷的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关注视觉或者听觉,那么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其对于其他感官的兴趣,否则难免会成为同学中的另类。
我们知道,左撇子儿童小时候都显得笨手笨脚。人们通常很少注意到孩子是左撇子,因而也就很少意识到左撇子正是他们显得笨拙的原因。因为是左撇子,他们成了家庭中的另类。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要么争强好胜(这算好的一面),要么焦躁消沉。“问题儿童”入学之后,有的戴鸡佩豚、好勇斗狠,有的情绪低落、狂躁懦弱。
除了残疾儿童以外,娇生惯养的孩子入学以后也会遇到问题。由于学校是分年级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可能永远成为“焦点人物”。诚然,某个温柔善良的老师偏爱某个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随着孩子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这种偏爱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在成人社会中,这种情况就更为突出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谁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一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所有问题儿童都具有某类特征。他们无法很好地面对生活问题;他们野心勃勃,不惜为了自己去打压别人;他们争强好斗,四处树敌。这样的人一般都胆小懦弱,对社会问题兴趣全无,童年时的娇生惯养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上述儿童往往显得谨小慎微、犹豫不决;面对问题,总是拖延逃避,乃至放弃;他们分不清轻重缓急,最终总是一事无成。
与家庭相比,问题儿童的这些特征在学校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就像一块试验田,孩子能否适应社会、能否面对问题,一试便知。错误的生活风格在家庭中也许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学校里则会暴露无遗。
无论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还是先天残疾的孩子,问题儿童都希望生活中的问题能自生自灭,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夺去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然而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控制难易程度,让他们逐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学校才真正成为教书育人之所,而非填鸭灌输之地。
除了上面两种问题儿童以外,也不能忘记遭人厌恶的儿童。这类儿童通常相貌丑陋,身患残疾,言谈举止频频出错。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一筹莫展,在学校里面临的问题最多。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学校里的教职员工都要及时了解这些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除了这些典型的问题儿童以外,学校里还存在着另一类特殊儿童,即天才儿童。有时,由于他们在很多科目中都表现优异,因而显得十分突出。他们个个思维敏锐、雄心勃勃,常常不受同学待见。儿童似乎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同学是否合群,因此,天才儿童虽然令人钦佩,却并不招人喜欢。
许多天才儿童都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这一点不难理解。然而,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却感到十分茫然,面对社交、工作和婚恋三大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此刻,原型时期发生的事情全都显现出来了。由于儿时未能很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因此,出现今天这样的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当初,他们在家庭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所以,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没有显现出来。如今,一旦出现新的情况,问题立刻暴露无遗。
有趣的是,诗人们早已看到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很多诗人和戏剧家都在他们的戏曲作品和浪漫故事中描述过此类人物纷繁复杂的生活流,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诺森伯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名心理学大师,莎士比亚把诺森伯兰刻画成一个对国王忠心耿耿的人物,可是,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他却背叛了国王。莎士比亚懂得,人的真实生活风格在逆境面前就会显现出来。但生活风格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而非逆境造就的。
就天才儿童的问题而言,个体心理学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应对其他问题儿童的方法是一样的。个体心理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句颇为民主的格言,却大大挫伤了天才儿童的锐气。天才儿童往往背负着众人的期望,身不由己地向前跋涉,并因此变得过于自我。笃信这一格言的父母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也不会变得自命不凡或眼高手低,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所取得的些许成就一方面源自日常的培训,另一方面源自上天的眷顾。如果能够坚持培训,别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照样能够做到。而对于那些没有得到很多正面影响、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培训的孩子,只要老师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这个方法,同样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
第二类孩子也许早已失去勇气,心里充满了自卑感。因此,要尽量保护他们,免受这种情绪的影响。毕竟,谁也无法长期忍受自卑的折磨。入学前,这些孩子并没有遇到过太多的麻烦。如今,面对一大堆困难,他们要么想逃学,要么想退学,这一点不难理解。他们认为,上学根本没有前途。如果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个体心理学并不认可这种想法。他们认为,每个读书的孩子都有前途,每个人都能有所成就。错误是难免的,但是犯了错误可以纠正,所以,学习可以继续下去。
然而,这种情况通常都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孩子一旦在学校遇到困难,孩子的母亲马上就会变得异常关注、异常焦虑。面对一张不满意的成绩单,面对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批评指责,家长的过度反应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孩子在家里表现得相当不错,可到了学校便判若两人。这是因为一旦与家人失去联系,一旦没有了家人的宠爱,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就开始作祟。此时,孩子便开始怨恨一向娇惯自己的母亲,觉得她欺骗了自己,觉得她没能像往常一样站出来保护自己。面对新的环境,他焦虑万分,早已把母亲日常的关心宠爱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在家里争强好胜的孩子到了学校却非常安静,甚至十分消沉。有时,孩子的母亲会对老师说:“这孩子一天到晚缠着我,又吵又闹的。”而老师却说:“他一天到晚非常安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情况则恰恰相反。母亲说:“孩子在家里很安静,很听话。”而老师却说:“他把我的课堂全搅和了。”这种情况其实不难理解。孩子在家里是全家关注的焦点,因此表现得很安静、很谦逊;而在学校里,根本没有人关注他,所以,他才惹是生非。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
例如,有个八岁的女孩,很受同学欢迎,而且还是班长。然而,她的父亲却对医生说:“这孩子是个虐待狂,十足的小霸王,我们再也受不了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她是家里的老大,可是,家人都很软弱。只有这样的家庭才会备受孩子的折磨。随着老二的到来,女孩感受到了威胁,可是,她想继续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于是便开始吵闹。在学校里,她很受重视,无须折腾,自然就表现得很好。
有些孩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问题多多。家长和老师都纷纷抱怨,结果孩子的问题越发严重。有些孩子无论是在家庭里还是在学校里都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和在学校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一样的,那么就需要到孩子的过去里去找原因。无论如何,只有综合考虑孩子在家庭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才能对其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了解孩子的生活风格和人生走向。
有时,适应性很强的孩子,在学校里遇到新情况时,也会显得不知所措。一般来说,这是因为学校里的师生对他报以敌视态度。就拿一个欧洲的例子来说吧。一个平民出身的孩子进了一所贵族学校。他之所以进了那所学校,是因为父母非常有钱,而且非常自负。然而,由于他是平民出身,学校里的同学都不待见他。结果,这个从前娇生惯养、左右逢源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周围全是敌视的目光。有时,同学们的残忍程度令人咋舌,远远超出了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感到羞耻,孩子并不向父母提起自己在学校里的遭遇,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当这类儿童到了十六岁或者十八岁必须像成人一样步入社会直面人生时,他们却常常因为早已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而突然停滞不前。除了社交障碍以外,他们在婚恋问题上也同样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面对这些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事实上,这类人缺少宣泄的渠道。他们要么真的与世隔绝,要么自我感觉如此。有的人会选择自杀,希望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伤害别人。也有的人希望自己消失,于是便躲到疯人院里,连之前仅有的一点社交能力也都退化了。他们说话的方式稀奇古怪,从不与人接触,把整个世界都当成了敌人。这是典型的“精神错乱”。要想帮助这样的人,必须设法让他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种病例非常棘手,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要想解决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儿童的生活风格做出诊断。因此,有必要回顾一下个体心理学所提出的诊断方法。弄清个体的生活风格有助于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在教育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直接研究儿童的早期成长经历以外,个体心理学还提出了另外一些方法,比如,询问儿童的早期记忆以及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种种幻想,观察儿童的身体姿态和肢体动作及其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虽然这些方法前面均已讨论,但是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因为个体的出生顺序与其日后的教育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说到出生顺序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长子一度是家庭里关注的焦点,拥有绝对的优势,只是后来丧失了这种地位,从而失去了这种优势。与其不同的是,其他孩子的心态比较稳定,这完全是由他们不是长子这一事实所决定的。
我们发现,长子中间普遍流行一种保守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掌权者应该永远掌权。就他们而言,失去权力完全是一场意外,他们对权力始终都非常憧憬。
次子的境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从来都不是家庭里的焦点,前面始终有一个榜样,他们总想追上这个榜样。虽然不承认权力,但是,他们却希望风水轮流转。就像在比赛中一样,他们总有一种向前的冲动。不难看出,他们一举一动完全是为了追上前面的目标。他们总想改变科学规律和自然法则,他们是真正的“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政治无关,而是体现在其对待社交和同伴的态度上。《圣经》中雅各和以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老幺出生时其他孩子都已经长大,那么,老幺的处境就会跟老大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有趣的。所谓“老幺”,当然意味着他永远是家里最年幼的孩子,再也不会有“后来人”。这样的孩子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他们永远不会被谁取代。次子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动摇,就像长子的悲剧一样。然而,老幺永远不可能遭遇同样的情况,因此,处境最为优越。我们发现,在同等条件下,老幺的发展往往最好。他与次子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也是精力充沛、劲头十足,一心要超过哥哥姐姐,而且,他的身旁永远都不缺榜样。但是,他通常会选择一条与其他家庭成员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如果家人都是科研人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音乐家或者商人;如果家人都是商人,他很有可能成为诗人。总之,他一定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由于独辟蹊径比与家人同台竞技来得容易,所以,他会选择不同的领域,这显然说明他缺乏勇气。假如他勇气十足,一定会在同一擂台与人一决雌雄。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个体出生顺序所做的预测只代表一种倾向,而非必然结果。一方面,如果长子非常聪明,那么,其地位根本不会受到次子的威胁,因而也就不会遭遇什么悲剧了。这样的孩子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其母亲有可能会把他的兴趣推广到其他孩子身上,包括新出生的婴儿。另一方面,如果长子十分强大,无法征服,那么,次子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他可能会因此成为问题儿童,或会因此丧失勇气和希望,从而沦落到最糟糕的境地。众所周知,在比赛中,最为重要的是获胜的希望。希望一旦破灭,一切也就结束了。
独生子女也有独生子女的悲剧,因为在整个童年时期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其生活目标也就是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不按常理出牌,一切以自己的生活风格为准绳。
在女孩众多的家庭里,作为唯一的男孩处境非常困难,这的确构成了一大难题。普遍认为,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女里女气,不过,这种看法着实有些夸张。毕竟我们都是由女性养育成人的。然而,在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家庭中成长确实要面临不少问题。走进一间房子,马上可以断定这个家庭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而依据就是家具的陈列情况、房间的安静程度以及物品的存放秩序。如果家里的男孩多,那么,破损的东西就会多;如果家里的女孩多,那么,房间就会干净得多。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往往会努力让自己显得更有男子雄风,且会极力夸大性格中的男性特征,否则,他真的可能会像家里的姐妹一样阴柔有余、阳刚不足。总之,这类男孩要么非常温和,要么十分狂野,而后者其实是在努力证明并强调自己的男性身份。
而在男孩众多的家庭里,作为唯一的女孩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她可能非常文静,处处散发着女性的柔美;也可能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假小子,男孩做啥她做啥。就本案例而言,女孩的自卑感非常明显,因为她处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当中。之所以自卑,就在于她是这个环境当中“唯一”一个女流之辈,而“唯一”二字就是自卑情结最好的诠释。为了补偿这种自卑情结,她在衣着打扮上竭力模仿男性。如此一来,成年之后,她可能会像男性一样处理两性关系。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们再来谈谈一种特殊情况,即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第二个孩子是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孩子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女孩不得不奋力拼搏,这不仅因为她是第二个孩子,而且还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她刻苦努力、积极进取,最终成为第二个孩子中出类拔萃的一批人。这样的女孩精力充沛、独立自主,方方面面都直逼男孩。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女孩都比男孩发育得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往往要比同龄男孩成熟得多。男孩看到了这一点,却不知所以。因此,他们感到自卑,想要放弃。他们不再进步,甚至开始逃避。有时他们在艺术中寻求庇护,有时则会变得神经兮兮、胡作非为,甚至痴痴狂狂,完全无力与女孩同台竞争。
即便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观念,上述问题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男孩知道,他的妹妹之所以优秀,是她付出得更多,而且在此期间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当然,我们还可以尽力引导兄妹两人进军不同的领域,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竞争。
(1)十九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