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歸屬感幹預:忘掉它,內化信息

字體:16+-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格雷格·沃頓和艾麗婭·克拉姆一樣,也是位思維大師。過去十幾年,他一直致力於完善改變思維的藝術——幹預措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幹預措施——通常就持續一個小時——在任何方麵都能對人有所改善,從婚姻滿意度,到學習成績、身體健康,甚至是意誌力。他對將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意義的行動十分熱忱,為此曾經到白宮展示研究成果。他指導政策製定者、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機構,運用社會心理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在每個項目中,沃頓都會針對某個影響幸福或成功的信念進行幹預。比如說這個想法——智商是固定的特質,不可開發。他會用一個簡單的幹預措施,提供一個替代觀點,幫助參與者嚐試新的思考方式。整個方式即:這是你可能沒考慮過的想法,你覺得它適用於你嗎?然後他跟蹤一段時間,看看這個想法是如何生根發芽的。

當我問沃頓哪個是他最喜歡的思維幹預項目時,他立刻提到在一所常春藤學校裏,給一群大一新生做的那個。在這個研究中,沃頓傳遞了一條簡單信息:如果你沒有歸屬感,這很正常。很多人到新環境裏,都會這樣,慢慢就會改變。

沃頓選擇社會歸屬感作為焦點,是因為他知道沒有歸屬感——在學校、職場或任何對你重要的群體中,普遍存在。然而,很少有人公開表達。多數人認為他們自己是唯一不屬於那個環境的人。

沒歸屬感會改變你對所有體驗的理解。對話、挫折、誤解等,所有一切都被看作你不屬於那裏的證據。自己不屬於那裏的信念,會引發很多不良想法,從謊言綜合征(我是個騙子,誰都看得出來),到假想威脅症(每個人都盼著我失敗),再到自我設限(為什麽還要徒勞嚐試)。這些念頭會導致自毀行為,比如逃避挑戰、隱藏問題、無視反饋,以及無法建立支持性的關係。這般行為,相應地提高了失敗和被孤立的風險。而這,恰恰成為我根本不屬於這裏的證據。沃頓想通過改變常春藤大一學生沒有歸屬感的想法,切斷這個自我實現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