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超越或戰或逃

字體:16+-

讓咱們假裝一下,就一會兒,你在參加一個叫信任遊戲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給了你100美元,而另一個玩家——你完全不認識的一個人,1分錢都沒有得到。如果你選擇不信任那個陌生人,那麽這100美元就對半分,你倆各50美元。如果你選擇信任對方,接下來的決定就由他做主。如果他選擇可信,獎金就會提高,你倆各得200美元。如果他選擇不可信,獎金也會提高,但是他得到全部,你啥也沒有。

你會選擇信任陌生人嗎?如果角色顛倒——對方決定信任你,你會慷慨,還是自私?

一檔真實的英國電視節目——《金球》,就是根據這個前提設計的,測試人們信任和自私的底線。雖然這檔節目受到批評,說其鼓勵反社會的行為,但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發現,53%的玩家選擇了信任和可信。(他認為這個比例驚人地高,而眾所周知,經濟學家可不太相信利他主義。)

信任遊戲是行為經濟學家很願意使用的工具,用來研究不同的因素,包括壓力對決定的影響。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完成有挑戰的群體任務——在群體麵試和認知能力測驗中與別人競爭。項目經過專門設計,以最大化兩方麵壓力:成績考量及與人比較。隨後,參與者與另外一組陌生人玩信任遊戲——另一組沒有人經曆過剛才那樣的群體壓力考驗。你覺得,相比較那些沒受壓的人,這些人會有多信任和可信呢?

你可能會期望,壓力過重的人會更好鬥或者自私,但事實恰恰相反。剛剛經曆過壓力體驗的人,以高出50%的概率,更願意信任陌生人,冒著失去全部所得的風險。他們也以高出50%的概率,更願意選擇可信,與陌生人分享所得,而不是把錢都留給自己。而沒有經受壓力考驗的控製組,信任和可信的比例與《金球》節目的玩家十分接近——約50%。相對比,精疲力竭的人表現出不正常的高信任與可信度——約75%。壓力讓人更親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