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審視日常生活時,我們可能會想到某個壓力巨大的日子,然後說:“哇,我可不喜歡那一天。”而身處其中時,你或許會期望壓力小一些就好了。但如果你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待生命,剝離掉每個有壓力的日子,你會發現剩下的並不是理想的生活。相反,你會發現同時剝離掉了那些助你成長的經曆、你最自豪的挑戰,以及使你成為你的那些關係。你或許遠離了不適,但同樣會抹去某些意義。
當然,期望無壓力的生活,不是不正常。然而,追求這個願望,會付出沉重代價。事實上,伴隨壓力而來的很多負麵結果,實際都是企圖逃避它的產物。心理學家發現,企圖逃避壓力,會極大降低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快樂。逃避壓力還會帶來孤獨。針對日本同誌社大學學生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流逝,逃避壓力的想法,能夠引起聯結感和歸屬感的下降。有這樣的目標,甚至會拖垮你。比如說,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詢問學生的目標,然後對他們做了為期1個月的跟蹤。貫穿兩個典型的壓力段——期末考試和寒假——那些最想逃避壓力的學生,注意力、身體活力和自控力下降最多。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的美國退役軍人辦公室,曾經做過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跟蹤1000多名成年人達10年之久。研究之初,工作人員問參與者是如何應對壓力的。那些說試圖逃避壓力的人,在接下來的10年內,更容易變抑鬱。他們在職場和家裏,經曆了更多衝突,得到了更多負麵結果,比如被炒魷魚或者離婚。重要的是,逃避壓力比研究開始時出現的任何征兆和困難都更好地預測了抑鬱、衝突和負麵事件的增多。參與者無論起點怎樣,在接下來的10年,逃避壓力的傾向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心理學家把這個惡性循環叫作壓力繁殖。它是企圖逃避壓力的諷刺性後果:耗費掉應該支持你的資源的同時,你創造了更多壓力源。壓力不斷累積,你漸漸無力招架、離群索居,因此更容易依賴逃避性策略,比如企圖掃清壓力情境,或者以自毀行為轉移注意力。越堅定地逃避壓力,越容易陷進向下的螺旋。如同心理學者理查德·瑞恩、韋羅妮卡·胡塔和愛德華·德西在《探索幸福》中寫的一樣:“越想得到最多愉悅感和逃避痛苦的人,越可能失去生命的深度、意義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