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掌控情緒的心理學課程

孤立思維或是基本人性思維

字體:16+-

讀下麵四句話,思考哪一組更符合你的情況:

·情緒低落時,我有覺得別人都比我幸福的傾向。

·苦苦掙紮時,我有覺得別人一定比我輕鬆的傾向。

·情緒低落時,我提醒自己,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和我感覺相同。

·當事情不順時,我會把困難視為所有人都會經曆的生命的一部分。

這幾句話摘自心理學家稱為基本人性的測試——你將自身痛苦看作人類一般狀況的程度。前兩項反映的是孤立思維,而後兩項展示了即使在最黑暗時刻你與人聯結的能力。重要的是,這兩種思維模式有非常不同的結果。在壓力下感覺孤獨的人,更容易抑鬱,依賴逃避性應對策略,包括否定、放棄目標,及試圖逃避壓力體驗。他們更不願意將壓力和痛苦告訴別人,也就更少得到需要的支持。這使其更堅信,在困境中他們是孤獨的。

相反,將痛苦理解為人生一部分的人更幸福、更有韌性,對生活更滿意。他們更願意公開自己的掙紮,更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他們也善於在痛苦中找到意義,較少有職業倦怠。然而,盡管意識到基本人性有益處,人們通常會低估別人的壓力,高估別人的幸福。這不僅適用於陌生人,對鄰居、同事,有時甚至是熟悉的朋友和家人也是這樣。在《正念力打敗焦慮》一書中,心理學家蘇珊·奧斯魯和莉莎白·羅默描述了這個基本發現:

我們經常通過別人的外在,來判斷他們的內在,因為那是能看到的全部。但往往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某個同事有自殺想法,一個鄰居有酗酒問題,或者街角那對幸福的夫妻有家庭暴力。當你和人們一起坐電梯,或者在商場愉快交流時,他們看上去平靜、可控。外在的表現不總是反映內在的掙紮。

因為別人的痛苦很少被我們的雙眼看到,我們就得出結論,自己很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