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在想什麽

“壞孩子”也有春天

字體:16+-

好幾個朋友曾經同時向我推薦《小歡喜》,說這部劇簡直是當代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看了之後特別入戲,會聯想起以前作為孩子時的自己和如今成為父母後的自己,當了爹媽的人肯定會愛看。於是我就斷斷續續看了幾集。有一集是孩子學校裏組織了一個暢談會,家長和孩子背對背坐著,真誠交流,說心裏話。其中有一個場景,那個善良、熱情但成績很差,最“不務正業”的叫方一凡的孩子,在暢談會上跟自己的媽媽說:“媽,你以後別對我那麽凶了,我不是個壞孩子,我隻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這一段讓我印象深刻。

這段對白引起過熱議,很多人說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還有人說,如果跟自己相比,方一凡其實已經很幸運了,他的父母對他愛得如此明顯,已是大多數家庭所不能及。很多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學習好的別人家的孩子”,其出現之頻繁令人咂舌。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恰巧住的離你很近,那麽他出現的頻率會更高——如果不幸他正好是你的鄰居,你爸媽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對比的第一手資料,那麽你的童年簡直是一出壞孩子的悲劇。“跟別人去比”的這個坎兒似乎總也過不去、逃不開、跑不掉,一張嘴就是“那誰誰”,十分令人沮喪。那個隱形的壓力一直在腦袋上,你必須是你,要做你必須做的事;而你又不能做你,你要學習那誰誰。當別人家孩子蹦出來的那一刻,我們都是壞孩子。

在傳統標準中,我就是一個壞孩子。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寫到與教師相關的文章時都不太愉快。我本人對教師絕無任何看法,我家裏的親屬有好幾位是教師,我隻是陳述事實。我很小的時候,被我母親帶去兒研所看過病,這來自我某位老師的建議,她跟我母親說,以我現在的表現,建議帶我去醫院鑒定一下是不是多動症。她苦口婆心地勸說我母親,有病要治,早治早好。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我當時不明白我媽帶我去那裏幹什麽,我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莫名其妙地被帶到一個神秘建築裏,這個建築裏有一些穿白大褂、戴口罩的人走來走去,某些房間還會傳來孩子的哭聲。在我當年的認知體係內,我認為這裏很可能是拿孩子煉丹的機構。我走在不時傳來孩子哭聲的樓道裏,內心十分慌張,預測自己會被煉成一顆什麽顏色的丹,淚眼蒙矓,並且隨時準備尿褲子。當然,我並沒有被診斷出多動症,並且我母親被大夫奚落了一番:“什麽啊就多動症,當鬧著玩呢?”當大夫說出“多動症”時,我才想起我在被老師數落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個說法,我以為這是一種對我的揶揄,沒想到這真是一種病。我當時沒被診斷出什麽毛病,這本應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然而我對兒研所的陰影卻存留下來,以至於若幹年後我帶我的孩子去那裏看病時——當然不是看多動症——仍然有心慌腳軟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