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的微光

3

字体:16+-

今年一月,坂本一就任第一中央银行的总裁时,本乡先生就察觉到这家银行有问题。坂本总裁的这项人事案的确颠覆了业界的观察,而且前任总裁是六年前由大藏省银行局局长空降的山本隆司,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有两任是从银行内部拔擢以外,第一中央银行的总裁职位向来都是大藏省的囊中物。因此,根据业界常识,坂本根本不可能就任总裁一职。第一中央银行虽然在都市银行中属于中等程度,但大藏省怎么可能那么干脆地把已经成为囊中物的空降职位交还给银行手中?

泡沫经济时代,第一中央银行经由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巨额不动产融资,对银行本体产生极大影响。当年执行这种毫无章法经营方式的,正是大藏省空降的山本。因此,业界善意地分析,坂本就任总裁一职是因为第一中央银行以大藏省支配的弊害为挡箭牌,在山本引咎辞职后,一举回归独立自主的路线。

“这根本是弥天大谎!”

本乡先生在编辑局旁的小房间内喝着咖啡,愤愤地对我说道。

“大藏省竟然会放弃空降的职位,这是前所未闻的事。如果山本不行,就会派其他人。问题是大藏省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居然让坂本老头坐上总裁的位置。”

然后,本乡先生用实际数字向我解释了我闻所未闻的第一中央银行陷入严重经营危机的内情。

“第一中央银行已经由大藏省接手管理了,跟大兴和报德的情况不一样。虽然存款金额号称在都市银行中排名第五,其实是经过多次合并后才逐渐壮大的,经营基础本身非常脆弱。在泡沫经济中,资金像流水般流入子公司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本金预估损失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非银行之银行的新央信贷的总资产余额为四兆三千五百亿日元,有一半已经凭空蒸发,烧掉了将近两兆两千亿日元,根本无法继续经营下去。第一中央银行已经不是银行了,虽然目前问题还没有浮上台面,但这家银行必须靠日银每个月补贴八百亿日元的利息才能够苟延残喘,根本已经是脑死状态。”

我难以相信本乡先生的话。

“果真如此的话……”

我不由得这么嘀咕道。

“笨蛋,我怎么会说谎!”

本乡先生气呼呼地咆哮道。

“平井,你知道这代表什么意义吗?”

他的语气立刻缓和下来,训斥般地问我。这个问题还难不倒我。

“打算合并吗?”

“这是唯一的可能。所以,大藏省才会让坂本这种窝囊废当总裁。如果继续空降大藏省的人,第一中央银行的经营情况早晚会曝光,不可避免地必须合并。所以,他们才会打算让一个可以进行远距离操控的机器人坐上总裁的宝座,暗中进行合并作业。而且,本来就是前银行局局长山本闯的祸,对大藏省来说,如果继续大张旗鼓地支配第一中央银行,就会遭到舆论的批评。所以,干脆从银行内部拔擢坂本。一月的时候坂本就任总裁后,我一直在找大藏省到底打算让哪一家银行吞并。其实,合并第一中央银行后能够不破产的银行只有两家,就是光荣和明信。”

“这么说……”

我终于了解本乡先生为什么要追富岛屋这条新闻了。

“没错,富岛屋是光荣和第一中央进行接触的幌子,而且都是大藏省一手策划的。坂本在当副总裁时,因为富岛屋的事和光荣交过手。也就是说,无论是好是坏,他和光荣之间都有交情。所以,就让富岛清太郎再度掌权,制造光荣和第一中央对立的假象,背地里洽谈合并事宜。坂本露骨地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对光荣的敌视,说什么‘无论如何都要让清太郎重掌大权’,都是为了掩饰和光荣之间的合并事宜。对光荣来说,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好不容易成为富岛屋这家历史悠久的百货公司主要往来银行的机会,更何况对手是岌岌可危的第一中央。照理说,即使为了面子,也不可能退让。但如果已经谈妥要吞并第一中央,就不需要太在意了。光荣的失利只是为了欺骗世人的假动作。我认为,这两家银行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会合并。”

我屏气凝神地听着本乡先生的分析。如果可以抢到都市银行中排名第一和第五的银行合并的新闻,那必将成为经济报的世纪大独家。但本乡先生接下来的话和我的感慨完全相反。

“我不能坐视这起合并案的发生。泡沫经济让所有日本人都发了疯,不值一文的土地担保评价率(Assessment rate of collateral)以一百、两百的倍数飙涨,扼杀了真正的经济成长,使市场上资金浮滥,一旦需要为此买单时,就强迫银行合并。为此不惜开除拼命摸索新经营方式的新一代经营者,让八十五岁垂垂老矣的老头回锅当董事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无法原谅大藏省的这种手法,到底要如何追究他们的责任?他们把这个国家的经济搞成这副德行,仍然高高在上地指导这个国家,难道不需要受到任何惩罚吗?开口闭口就是不能引起信用不安,不能让任何一家银行倒闭。为此对证券市场实施管理机制,提升汇率,不顾厂商的死活。我们难道要对大藏省的这种做法袖手旁观吗?”

本乡先生接着说:“我要破坏这场合并,这是振兴日本经济的快捷方式。如果每个日本国民正视第一中央银行的崩溃,不反省大炒土地和股票的行为,这个国家的经济永远都不可能起死回生。”

我茫然地听着他侃侃而谈,耳边响起栗田千寻昨天那句“为了社会公义的独家报道”的话。

然后,我回想起本乡神话中的几则故事:本乡大学毕业时,经济系的指导教授曾经哭着恳求他留在大学内;他在学生时代写的论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仍然是大学的教材(有关经济循环的内容);中央经济新闻社发行的畅销书《日本经济分析专题讲座》的执笔工作是本乡先生进公司后的第一份工作,他也因为这份功劳成为创业以来第一位限定在总公司上班的员工……

之前召开策划会议时,每当同事提出各种策划时,我都很注意倾听本乡先生不时发表的意见和信息。

虽然他每次都用“听说”“有人说”“据说事实好像是这样”之类的方式提出意见,但久而久之,我发现他都是从现任的企业经营高层或是政府机关的高层口中直接听说的。

我终于明白,栗田千寻说得没错,是本乡先生把我从第三产业局挖过来的。富岛屋那件事也一样,虽然他假装听到我提这件事才注意到这则新闻,其实他早就锁定了,才会找对百货公司线很熟悉的我合作。一定是这样。我有点不悦地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