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

杜牧

字体:16+-

你所看到的,不过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频发,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日渐衰落。曾经群星璀璨,佳作云集的大唐诗歌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气象。

晚唐时期,以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新一代诗人,政治上无所建树,创作上也难以超越先贤。有些诗人终日沉迷于绮楼锦槛、红烛芳筵,围着风月场里那些漂亮的小姐姐,写了一大堆**词艳曲。

其中,尤以杜牧情节最为严重。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个原本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为何被后世称作风流诗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堕落到这种地步?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东都洛阳。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刚刚结束,几篇文章突然在网上蹿红,点击率很快突破了10万+,许多大号都在转载:《震撼!满分作文,轰动全国!》《刚刚!满分作文流出,写得太好了!》《满分作文新鲜出炉,刷爆朋友圈,必看!》《转疯了!满分作文,啥都敢说!不转不是大唐人!》……诸如此类,几乎刷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这篇叫作《阿房宫赋》的政论文章,洋洋洒洒数百言,骈散结合,观点犀利,气势恢宏,用词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确实非同凡响。

作者杜牧,字牧之,男,二十六岁,长安樊川人,正是今年进士科的考生。

但是,很快又有人爆料,这篇文章并不是今年考试中的作文,而是作者三年前的一篇旧文。

但虚构出来的满分作文并不影响文章的广泛传播,短短几天时间之内,杜牧本人连同这篇《阿房宫赋》,在东都文化界尽人皆知,文章被争相传诵,一时洛阳纸贵。

一篇旧文,为什么会在评分阶段突然走红?其中的用意,明眼人一望便知。

即将公布分数的前夜,负责此次科举考试的礼部侍郎崔偃在洛阳大饭店举行晚宴,招待所有评卷老师和考务人员。

“来来来,各位,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我代表礼部,敬大家一杯。”

正在推杯换盏之际,手下来报,已故文学泰斗柳宗元的生前好友,当朝德高望重的太学博士吴武陵老先生突然造访。

崔偃赶忙出门迎接:“哎呀,吴大人好久不见了,今天来得正好,进去咱们好好喝上几杯。”

吴武陵说:“不喝酒,开着车呢,今天过来是有事想请兄弟帮忙。”

崔偃说:“跟我还客气啥,大老远还亲自跑一趟,一个电话不就得了,有啥事儿您尽管吩咐。”

吴武陵说:“听说这次招生你负责,我特意来给你推荐个人才。现在外面传诵的那篇奇文《阿房宫赋》,你听说过吧?”

崔偃说:“太火了,好多人转发,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写得确实不错。”

吴武陵说:“那就好,我想请你将此人定为今年的状元。”

崔偃一听,面露难色:“您怎么不早说啊?状元早就定了,名单都已经报上去了。”

吴武陵说:“那第二名榜眼也行啊。”

崔偃贴近吴武陵耳边小声说:“跟您说实话吧,前四名都已经内定了。”

吴武陵有点不高兴了:“怎么搞的你们,这么难得的人才,你们居然……好吧,那就把他录为第五名进士。你们接着喝,我先告辞了。”

说完,拂袖而去。

崔偃十分为难:虽然杜牧那篇文章确实写得很好,但这次考得一塌糊涂,分数根本就没过一本线,你让我怎么录取啊?

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咱得讲原则啊,说好的公平公正公开呢?而且,我听说这个考生的生活作风有问题,在长安常年流连于青楼妓馆,腐化堕落,臭名远扬。”

崔偃说:“啥家庭啊天天泡妓院,家里有矿啊?”

仔细一打听,吓了一跳,原来,这个杜牧家世非同一般,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乃当朝驾部员外郎,正六品。也就是说,杜牧是个标准的“官三代”。

杜家在长安不单是名门望族,而且是书香门第,家里藏书丰厚,堪比皇家图书馆。杜牧曾为此专门赋诗一首,在朋友圈炫耀:

…………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

崔偃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总有人在我面前夸杜牧,吴武陵还专门跑上门来举荐,说什么是因为那篇文章太好,人才难得,原来是有这层关系啊,直说不就得了。

第二天,科举成绩张榜公布,共有三十三人入选进士,杜牧名列第五。

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已经做好复读准备的杜牧万万没想到,自己不但进士及第,而且名列前茅,大喜过望,当即赋诗一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金榜题名,太牛了,长安的兄弟们把酒席摆好,等着我回去好好庆祝庆祝。

这些孩子啊,根本就不知道家长在背后为他们工作的事,操了多少心,私下做了多少工作,还真以为是自己的本事呢。

不过,话说回来,平心而论,杜牧确实有才华,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家庭的影响,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此外,他对藩镇治乱与军事谋略颇有研究,写过许多策论咨文,十几岁时就为《孙子兵法》注解,二十三岁时写出了著名的政论文章《阿房宫赋》,轰动一时。该文在一千多年后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并被要求全文背诵。不太好背,好多同学都在这上面丢过分。

在诗词领域,杜牧是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看作李白、杜甫之后,重振大唐诗歌的希望。

二十六岁中了进士以后,先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扬州监察御史、国史馆修撰、膳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黄州刺史、湖州刺史等职。

有才华,有背景,有平台,好好工作,好好创作,光宗耀祖,建功立业,复兴大唐,不好吗?

杜牧不争气,太让人失望了,没有一点上进心,好不容易走上领导岗位,还是一如既往,终日流连于各大青楼,过着花天酒地的放浪生活。

特别是在扬州任职期间,杜牧是各大青楼的常客。每天一下班就往青楼跑,经常夜不归宿,上班总是迟到,工作时萎靡不振,以至于他的顶头上司、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忍无可忍,专门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让他检点行为,注意影响。

但杜牧只略微收敛了几天,本性难改,很快恢复了常态。

当年的扬州是著名的娱乐之都,唐代的于邺在《扬州梦记》中描述道:

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

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在追风逐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青楼里的小姐姐们都喜欢他,因为这位御史大人不仅出手大方,而且还喜欢给别人写诗,好多地方都挂着他留下的诗词墨宝。

你们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

意思是,一白遮百丑,杜秋娘素颜也比你们好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话说回来,古代十三四岁的女性相对于今天来说比较早熟,所以在当时也有许多开始谈婚论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你看,有文化就是不一样,还会一起看星星,多浪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色中,美人沐浴着月光在桥上吹箫,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每次遇到中意的女孩,杜牧总是在第一时间据为己有。

为什么那么着急?感情的事,慢慢来不好吗?不好!以后遇到喜欢的姑娘就要直接往上冲,先下手为强,稍微一犹豫,就是别人的了。在这方面,杜牧是有过教训的。

在洪州任职期间,杜牧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上,认识了当地名妓张好好。

张好好当年只有十三岁,色艺双绝,素来仰慕杜牧的才学,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当时杜牧刚到洪州不久,尚未娶亲,准备安顿好了就给张好好赎身。没想到,夜长梦多,沈传师的弟弟抢先一步,横刀夺爱,将张好好纳为小妾。

杜家与沈家乃是世交,而且沈传师的官职也比杜牧高,杜牧有苦难言。

几天后,杜牧收到了张好好送来的分手诗: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都怪你,不早点来娶我,以后咱俩就别再见面了。

杜牧悔恨不已,含泪回信:“其实我不想对你恋恋不舍,但什么让我辗转反侧?……我是真的为你哭了,你是真的随他走了,就在这一刻,全世界伤心角色又多了我一个,我心如刀割。”

故事并没有结束。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五年后,在洛阳东城一家酒店里,杜牧突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没错,就是张好好。

此时,她已被丈夫抛弃,流落在民间以卖酒为生。生活的艰辛,早已让张好好失去了昔日的容颜。

物是人非,杜牧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回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张好好诗》: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

这首诗有真迹传世,成了杜牧流传下来的唯一墨宝,价值连城。目前,长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类似的故事还有。

杜牧在宣州任职的时候,把城里的青楼逛了个遍,已经有点腻烦了,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于是不惜鞍马劳顿,专程跑去游玩。

湖州刺史专门设宴款待。他知道杜牧的爱好,喝完酒肯定得安排后续活动。刺史一招手,把本地所有名妓叫来,站成一排,供杜牧挑选。

杜牧阅人无数,竟然没有一个满意的。

刺史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这些可是我们这儿最好的姑娘,别的真没有了。”

杜牧说:“美女在民间,不如我们出去转转吧。”

必须承认,杜牧在这方面眼光够毒。人山人海中,他一眼就发现了目标,一个农村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女孩,虽衣衫褴褛,但眉清目秀,俊俏可人。

刺史说:“杜哥,人家还是个孩子啊,我们这样不合适吧?”

杜牧说:“没说现在就要,我可以等啊,等她长大,十年内再来迎娶。”

老妇人说:“真的假的?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杜牧一拍胸脯:“十年之内,我肯定会被分到你们这里做刺史。如果十年不来,女孩就随你们嫁给别人吧。”

口说无凭,杜牧当场让湖州刺史代付了重金作为聘礼。分别后,杜牧日思夜想,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女孩。

随后几年,杜牧先后出任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睦州刺史,但没有一次被分到湖州。

在杜牧的再三请求下,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已经四十七岁的杜牧终于被安排到湖州担任刺史。此时,距离当年的约定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

一到任,杜牧马上差人召当年那对母女进府。没想到,老妇人居然抱着外孙过来了。

原来,当年清秀的小女孩早已嫁作人妇,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老妇人说:“相见不如怀念,彼此留个美好印象吧。”

杜牧很生气:“不是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了吗?钱都收了,怎么不守诺言呢?”

老妇人说:“原来的约定是十年之内啊,实在等不到大人,我们这才出嫁的。”

杜牧无言以对,只得长叹一声:“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果然是下手得趁早啊,对不起,我来晚了!伤心之余,杜牧赋诗一首: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此事并非杜撰,详见唐代高彦休的《唐阙史》卷上。

当然,作为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杜牧除了那些风月诗词之外,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比如《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比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比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比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比如《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些差不多都是我们上学时学过,并且被要求背诵的。

其实,杜牧留存下来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很高大上、很正能量的。那些咏妓诗其实也没什么,遣词造句挺含蓄挺文艺的,凭什么说人家是风流诗人?

那是因为你没看见他的其他作品。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冬天,四十九岁的杜牧在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一病不起。

据《新唐书》记载,杜牧自觉大限将至,临死之前,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自己一生所写的诗词文章搜集起来,精心挑选分类,仅留下十之二三,其余作品全部付之一炬。

儿子说:“哎呀,烧了太可惜了,这些都是父亲的心血啊!”

杜牧说:“年轻时在风月场写的那些诗,就不要在社会上流传了吧,影响不好啊!”再三叮嘱家人,编纂诗集时,切莫收录。

而且,杜牧还自撰墓志铭。

让别人写,私生活这段他们会怎么写?杜牧不放心。

杜牧死后不久,《樊川文集》二十卷问世,共收录文章四百五十篇,诗歌一百七十八首。

其中,虽然不乏低俗之作,但这已经是删减过的洁本了。至于那些被焚毁的诗是什么尺度,可想而知。

跟现在的朋友圈一样,你所看到的,不过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那些展示给公众的伟岸形象,犹如冰山一角,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或许才是它的真实全貌。

正所谓: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