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故事

譯者的話

字體:16+-

蘇聯在1940年出版了兒童科學讀物《元素的故事》一書,向讀者介紹自18世紀中期到近年有關化學元素的重大發現和發展,如:18世紀中期瑞典化學家舍勒怎樣發現了空氣不是單一的物質而是氧、氮兩種氣體的混合物;接著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怎樣推翻了燃素說,把氧、氮以及磷、碳、氫等列入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名單;19世紀初期,英國化學家戴維利用電流怎樣分解了當時普遍認作是元素的兩種氫氧化物和幾種堿土金屬,而發現了鉀、鈉兩種堿金屬和四種堿土金屬;19世紀中期,在元素名單上已經有了57種元素,當時認為再難找到新元素的時候,德國科學家本生和基爾霍夫怎樣利用光的性質,造成了分光鏡,發明了化學元素的光譜分析術,使元素名單再行擴大;19世紀下半期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怎樣總結了數百年來化學家們研究的成果,創造了元素周期表;19世紀末期英國的科學家怎樣發現了惰性氣體,充實了元素周期表;最後,20世紀初期,居裏夫婦怎樣發現了釙和鐳,推翻了元素永恒不變,原子不可再分的舊觀念,掀起了一場化學史上的大革命。

就此看來,這本書似乎隻是一部平鋪直敘的科學史。但出版後,竟博得了蘇聯廣大讀者的熱烈喜愛。在二十多年以後,蘇聯兒童讀物出版社又發行了它的增訂版。

原來這本書中幾篇真人真事的故事,敘述生動,情節曲折,且有不可動搖的科學根據,的確是一部別開生麵的文藝作品。所以書一出版,蘇聯科學院院士謝妙諾夫就撰文推薦,說它是一本趣味濃厚的探險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人類的思想,探險的場所是科學家的實驗室。並對書中的科學內容作了如下的具體分析:

此書著重於描述科學家的勞動經過:談新的實驗時,總要詳述具體實驗的發展,也就是談科學家進行探索的路線;談新的理論時,總要盡力描寫推理的自然過程,也就是談科學家在完成新理論以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談分光鏡等儀器時,不是簡單地談談它所依據的原理,還要詳述它是怎樣創造成功的,以及科學家曾怎樣用它來進行探索……猶如領著讀者進入科學家的實驗室,與科學家同嚐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一種豪邁的勞動情趣,而不是把科學家的成就拿來向讀者誇耀。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