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枉道而事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字體:16+-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士師”就是典獄長,屬於司法工作者,負責訴訟、判案子、抓犯人。

柳下惠在做典獄長的時候,三次都被罷免了。這個工作不好幹,比如包龍圖升堂,經常審到皇親國戚,經常會得罪人。

柳下惠三次被罷免,有人就問柳下惠:“你為什麽不走呢?這國家對你不好,不能讓你好好地做事,你離開不就行了嗎?”

柳下惠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大意是,如果我用“直道”、用現在這樣的態度秉公執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麽地方不會被人罷黜呢?是魯國還是齊國,或者是晉國還是宋國?天下烏鴉一般黑,不論在哪裏,我都會遇到“三黜”的事情。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是說,假如我換一種方式處世,變得懂得迂回、斡旋,不再那麽直,懂得用圓融的手段,那麽我不離開我的老家和祖國,也能順風順水。

這話的潛台詞是,我要是願意變得油滑,我早學壞了。世俗的那些東西誰不會呢?問題是我不願意改,那麽我去哪裏不都一樣嗎?

大家初聽可能會覺得柳下惠說得還挺有道理的。

實際上,柳下惠的認知是有問題的。孔子的應對方式跟他不一樣。孔子敬佩柳下惠,覺得他的品行道德值得讚歎,但是孔子並沒有效仿他的做法。孔子四方遊曆,四處奔走,就是到處在找能夠跟自己合作的人,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心理學當中有個規律叫“耦合效應”,強調了一個人的行為和狀態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一個壞人做壞事通常是與環境分不開的,當他離開這個糟糕的環境以後,可能就不再做這樣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