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士何如斯可謂之達:有名氣不等於有實力

字體:16+-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張問了孔子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他說:“士怎麽做才能夠稱得上通達?”

“達”也是儒生都追求的標準,如同仁、義、君子。孔子問他:“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麽意思?你先給我描述一下你的理解。”

子張說:“在邦必聞,在家必聞。”“邦”是指魯國這樣的諸侯國。“在邦必聞”是說在諸侯這裏有名聲,“在家必聞”是說在卿大夫那兒也有名聲。

孔子對子張的回應是:“你說的這個叫作‘有名’,不叫通達。”那麽在孔子看來,什麽叫“達”?

孔子給出了他的理解:“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這三句話需要連起來理解。

“質直而好義”,“質”是指內在,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內在是正直的、有原則的。

“察言而觀色”,這是指“外圓”。一個質直而好義的人,假如像子路一樣剛強氣盛,絕不能稱作通達。因為子路的下場是非常淒慘的,孔子也曾擔心子路“不得其死然”。子路的性格就是典型的“內方而外方”,孔子並不是不喜歡子路,隻是認為子路沒有做到通達的境界。

孔子理解的通達,是一個人內心有原則、有立場,但是對外需要察言而觀色時,也能懂得變通。如果沒有外圓,就無法通達。在與人交往時,我們不能指望其他人都能與我們的內在“兼容”,因為人與人的差異性太大了。

接近於通達的人是誰?是子貢。子貢的內心是“直而好義”的,他認同孔子,認同儒家學說,他是有底線的。但是他在外卻很懂得權衡,與各國的諸侯、大夫都能夠打成一片,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這就是一種通達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