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傳承好的家風、家訓、價值觀

字體:16+-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是爭議很大的一句話。有人說這句話給中國人造成了很多壞影響。大意是一個人的父親如果還在,他的行為就要受父親的約束。

古代子承父業的情況很普遍,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看不到你的行為,因為你的行為是受到父親約束的,所以我們要看你的誌向。父親去世以後,則要看一個人的行動。如何看呢?看是否“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是如果父親走了以後,還依然堅持父親的道路,堅持父親傳下來的為人處世的原則,那才稱得上是孝順。

這句話如果被機械地理解,就是宋徽宗的故事。

宋徽宗上台是接了他哥哥的班。宋神宗傳位給宋哲宗,宋哲宗年紀不大去世了,宋徽宗接任。宋徽宗上位以後,腦子裏始終盤旋著“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所以他恢複了神宗時期的很多政策。

神宗時期王安石發起變法,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因為政見不合被貶。徽宗上來以後變本加厲,把包括蘇軾、司馬光在內的元祐黨人抨擊得更厲害,甚至要將“蘇門”封殺,“三蘇”的文章全部禁印,文字全部毀掉,連碑文也被破壞。宋徽宗走極端的路線,去信任蔡京、蔡卞,恢複舊法,最後導致亡國。

如果機械地理解“三年無改於父之道”這句話,那就成了守舊,似乎在所有事情上都要拒絕變革。但在今天我們發現,如果一個人隻按長輩的方式做事,那根本沒有辦法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化。

那怎麽辦?

我們得重新來理解“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含義。

我覺得把“道”理解得更高一點,更“空”一點,可能會更好。我們要傳承的是家風、家訓、價值觀。雖然有的爸爸不懂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潮流,但他告訴孩子要做一個好人,不要坑騙別人,這就值得傳承下來;有的爸爸教導孩子說話要一個唾沫一個釘,這種守信的家訓也要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