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子遊和子夏的精彩辯論

字體:16+-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遊姓言,所以也被叫作言遊。

有一天,子遊講子夏的“壞話”。他說,子夏教出來的學生,灑掃應對進退都沒問題,能做日常的接待,也能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

古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從小到大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就叫灑掃應對:清晨即起,把家裏收拾幹淨;家裏來了客人,要知道禮貌地接待,給客人倒茶,立刻去轉告家裏的大人。

子遊認為,子夏的門人小子,能做到這些小事。

“抑末也”:但也就是這樣一些小事而已。

“本之則無,如之何”:一個人沒有學到根本,那麽,拿這些人怎麽辦呢?

子遊認為,灑掃應對進退是“末”,如同一棵樹的樹枝、樹杈;而仁義則是樹的根。沒有學到根,學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沒什麽用。

子夏聽到這句話,反應很大。

子夏首先說“噫”。“噫”是感歎詞,表達的語氣是,他怎麽能這樣說呢?!

子夏說“言遊過矣”,此處的“過”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錯誤,一種理解是過分。我個人覺得是“過分”的意思。子夏說,子遊說得過分了。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君子的學問是誰先學的?誰先放棄的?

“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假如我們拿草木來比喻的話,草木的根是什麽?本又是什麽?這是說不清楚的。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君子之道怎麽可以隨意地被歪曲,用來欺騙學生呢?

“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一個人真的能夠像子遊說的那樣,有始有終,既懂得仁義,又能夠懂得灑掃應對嗎?這是一個高級的狀態,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隻有聖人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