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觀過,斯知仁矣:從一個人犯的錯誤,看穿這個人

字體:16+-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句話不太好理解。“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表麵上看,說的是人的過錯都是有分類的,就像不同類型的人往往會犯不同類型的錯誤,某一類人會犯某一類的錯誤。但孔子又沒繼續說明有哪些門類,導致意思比較模糊。

“觀過,斯知仁矣”,看一個人犯什麽樣的錯誤,就能知道他的仁德如何,進而大致了解這個人。

有一天,我和一位作家討論他的小說,他跟我講到這部小說的人物設定。他聽過我解讀《你能寫出好故事》。這本書提到,寫一個精彩的故事要注意製造懸念和衝突,他可能從中得到啟發,認為女主角開場的時候,一定要犯一些錯誤。但是我提醒他,讓女主角開場就犯錯誤可以,但一定要注意錯誤的尺度,有些錯誤是不能犯的。

比如,這個女主角一開始的性格並不完美,她有點小貪婪、有點小嫉妒、有點小強勢,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不好,這些都沒問題。但如果女主角一上場就殺了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這個角色就不成立了,她成了反一號,不可能變回女主角了。

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能夠知道這個人大致的品格如何,就好像講“無良症”的一本書——《當良知沉睡》中所說的,有人做了錯事以後,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這是非常危險的。他完全無法感受自己對別人的傷害,認為自己之所以做錯事,是因為別人對不起自己,是別人在逼迫自己。遇到這種人,我們要想辦法遠離他,因為這類人缺乏對他人的感知。

很多教派對人所犯的錯誤都是有分類的。電影《七宗罪》裏,基督教對罪的分類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佛教裏的分類是:貪、嗔、癡。這是把世界上所有的錯誤集合在一起進行歸類,再用最精煉的方式表達出來,認為人們所犯的錯誤,要麽是貪,要麽是嗔,要麽是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