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寇準與畢士安雙雙為相不久,汴京又發生了一件大事,一時間朝野震動,人心惶惶,在剛剛平靜下來的官場上,再一次掀起了軒然大波。
而參與這件事的主角,正是剛剛為相的寇準。
那麽,到底是件什麽事,讓宋朝整個官場都震驚不已呢?
事情得由一個叫申宗古的人敲登聞鼓說起。此人是一介布衣,史籍中除了記載他本次敲響登聞鼓之事,再也找不到任何關於他的文字。(65)
這裏補充一下登聞鼓。這是曆朝曆代都設立的信訪接待之物,隻是每個朝代設立登聞鼓的作用不同。清代著名學者黃本驥在《曆代職官表》記載:“唐代於東西朝堂分置肺石及登聞鼓,有冤不能自伸者,立肺石之上,或撾登聞鼓。立石者左監門衛奏聞,撾鼓者右監門衛奏聞。”此時,宋朝還未改製,諸多製度沿襲了唐朝,因此這個解釋最為合理。登聞鼓到了宋代,就具有了某種權威性。非大案子,不能敲登聞鼓。隻要敲響登聞鼓,那肯定不是一般的案子。
這個申宗古敲響登聞鼓,絕非一般之事。負責案件訴訟部門的負責人,接待了申宗古。布衣申宗古上了堂,便聲稱要狀告當朝宰相寇準謀反。
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一聽大驚失色,當下就對申宗古訴訟案有了幾分重視。此人一介布衣,竟然信口開河,要狀告當朝宰相?這不是找死嗎?審理案件之人以為遇到了神經錯亂者,起初還不相信,但問了幾句,這個人便牽扯出安王趙元傑。申宗古表示,寇準曾經聯合安王趙元傑意圖謀反,自己手裏還有一些他們一起密謀的證據。隨即,申宗古便開始了狀告寇準的陳詞。
審理案子的人半信半疑,卻也不得不重視這宗案件,畢竟申宗古狀告的不是一般人,而是宋朝的一個已故王爺和當朝宰相。
案子便在此處發生了重大轉變,審案之人不敢再往下審了。況且,這麽大的案子,自然也超出了他們工作的權限。他們受宰相領導,可沒有去調查宰相的權力。即使敢於去調查,可如果弄錯了,那可不僅僅是丟飯碗的後果,還有可能掉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