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没有那么难(全三册)

爱自然的孩子更有灵气

字体:16+-

有时候会听到学校的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缺乏灵气。”也会听到家长说:“多希望我的孩子是充满灵气的,可他太死板了!”

那么有灵气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认为,一个人对世界充满好奇,能够敏锐地感知真、善、美,表现出友爱、慈悲,具备活力、创造力、同理心等人格特征,就是有灵气。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想要孩子富有灵气,让孩子保持和大自然的联结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神奇的大自然蕴含了太多奥妙,如果小孩子常在自然中被熏染,自然会变得更有灵气。

有人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树、花、鸟、鱼、虫、云、雪、雨、雾等物象称为“生动类信息”,而且强调要多采集这类信息,也就是多让孩子向大自然学习。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灵活、善于变通并富有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锻炼体魄,让他受益匪浅。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和先生非常喜欢带她去领略大自然的壮美风光,女儿也从中收获良多。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呢?

第一,主观上重视让孩子和大自然产生联结这件事,抽出时间陪孩子走近大自然。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去户外是浪费学习时间。其实不然,孩子在大自然中的学习会更多,而且更有趣。有的家长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玩,其实都是借口。如果把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一定可以找到时间。

我女儿上小学期间,我们家有个特别的日子,叫“家庭日”,就是每周一家三口要共同度过一天。在这一天,爸爸妈妈尽量不安排其他的事情。我们的“家庭日”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爬山。之所以选择爬山,是因为我和先生都觉得,到了山里才能完全跟大自然亲密接触。

有一年春天,我们仨去爬北京北郊的阳台山。那时候,桃花开了,山里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我们一家有说有笑,一路上也不觉得累。当我们快爬到山顶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一阵微风吹过,雪花飘舞、落英缤纷。凉的风、润的雪、香的花,在天地间顷刻融为一体,我们不禁被这奇妙的景色所震撼。三月飞雪很常见,但是亲身体验到如此曼妙的“桃花飞雪”,我和先生也是生平第一次。那次我的感受非常奇特,被震撼得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想女儿幼小的心灵也会在那一刻得到洗涤,变得异常澄明。

大自然的美是很神奇的,常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他才会深切体会到这种美,也才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其实,多数孩子在小时候主要是通过切身的体验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孩子通过感官体验到的内容会在他的头脑里形成概念,成为属于他的知识。比如,孩子只有看到桃花的颜色是淡粉的,闻到它的味道是清香的,才会明白别人描绘的桃花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也是一种学习,而且这样学到的才是真正可以感知到的知识,才能让他记忆深刻。

我们带女儿爬山,经常会“不走寻常路”,专门选择那些没有人走过的路。大多数时候,女儿都是在爸爸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才到达山顶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孩子的野外生存能力。就算她是女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克服困难、到达山顶的过程中,也会体验到很强的力量感和成就感。长大后,她就不会娇滴滴的,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

当你真正意识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重要性时,就一定会想办法达成。

女儿上高二的时候,青春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热播,她是忠实观众,每天都看。她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跟我们表达过特别想去看流星雨。恰好当年11月,新闻报道称有狮子座流星雨大爆发,我即刻就想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完成这一心愿。虽然女儿还有一年就要高考,那天还是周三,我和先生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带她到内蒙古看了一次流星雨。我们一家三口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站在茫茫雪原看着流星雨划过天空,一颗颗落向地面。女儿十分激动,不住地大叫着:“太神奇了!太神奇了!”那种奇妙的景象带给她的心灵震撼,也只有置身广袤的大自然中才会体验到。

第二,当孩子对自然现象感兴趣的时候,提供机会让他观察和探索。

在我女儿小时候,我们鼓励她随时随地进行观察。

有一次,我和女儿去爬凤凰岭。爬到半山腰时,女儿停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把食指放在嘴边做了个“嘘”的动作,然后蹲在地上低头观察了起来。我知道女儿估计又发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也蹲下来和她一起看。

原来,地上有三只蚂蚱,其中的两只正在打架,战况激烈。双方一会儿用嘴咬,一会儿用带有锯刺的腿互相蹬。而另外一只蚂蚱则“隔山观虎斗”,在旁边一动不动。最后,其中一只蚂蚱被打败了,两条后腿都被扯了下来。这时,胜利的那只爬到一动不动的那只蚂蚱身上开始交尾。而战败的那只,则灰溜溜地爬走了。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是两只雄性蚂蚱为了一只雌性蚂蚱在决斗。女儿同情弱者,为那只战败的蚂蚱抱不平,还试图用木棍把那对“新婚夫妇”分开,结果没有成功。

整个过程持续了足有半个小时,不到7岁的女儿非常专注,时不时地小声问我一些问题,我便尽我所能地给她讲述关于昆虫的知识。同时,在昆虫交尾的时候,我也简洁地给她讲了讲平时不太好说的,关于男女之间性的问题。

在这半个小时里,女儿上了一堂精彩的自然课,比起学校里的课程,这堂课会给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回家以后,女儿还特意查阅了工具书,对当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巩固”。

我非常高兴女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种轻松的活动中,女儿的智力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开发。构成智力的因素有很多,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必不可少。就我们遇到的“蚂蚱决斗”而言,女儿通过各种知觉的体验,调动各种能力,产生了进一步的求知欲,所以才有回家之后继续学习的冲动。

我女儿喜欢昆虫,想更仔细地观察昆虫的习性,我们就允许她在家里饲养。她小时候,我家的宠物除了常见的兔子、乌龟等,还有非常另类的各种虫子。

有一次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边发现了好多漏斗形的小土坑,坑底有种小虫子。女儿很好奇,想带回家里养。于是我们捉了几只回去,在一个盆里放上土,把小虫子养在盆里。女儿为了弄清楚这种小虫子是什么、生活习性如何,特意仔细查了百科全书。原来,这种虫子叫作“蚁蛳”,以蚂蚁为食;漏斗形的小土坑是它们制造的“陷阱”,一旦有蚂蚁爬到土坑边上不小心掉下去,这时候蚁蛳就会爬出来吃掉猎物。知道了这些,女儿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捉蚂蚁并放进盆里,然后趴在边上仔细观察,后来写了很长的观察日记。

女儿经常和大自然接触,所以她的作文向来不缺素材,而且都是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语言也真实生动,充满情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的生花妙笔,也正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和大自然多接触,也是一种学习,是每个孩子都不可或缺的成长之路上的风景。

我特别认同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的一段话:玩雪就是认识雪,看一棵树就是认识一棵树。面对一个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进去,去感知它的美妙。这么一个体验快乐、锻炼勇敢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人格的过程。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灵活多变、富有创造力、拥有健全的人格,那么就尽可能在孩子的童年里,多带他到大自然中感受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