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宋朝

宋朝人的“春晚”

字體:16+-

宋朝也有“春節聯歡晚會”嗎?不太嚴格地說,有的。因為按照慣例,每年元旦(正月初一),朝廷要舉行國宴。參與宴會的有皇帝、文武百官,以及遼、西夏、高句麗、大理等國派來的“賀正旦使”。席間,照例有教坊伶人進演歌舞、百戲、雜劇等文娛節目。這一套在元旦國宴上表演的文娛節目,我們不妨稱為宋朝人的“春晚”。

南宋畫家(佚名)繪製的《歌樂圖》

宋朝的“春晚”不但有文娛表演,還有節目主持人,或者說,有報幕員,叫作“竹竿子”,因為他們登場報幕時,總是手持一根“竹竿拂塵”。宋朝國宴上的所有大型文娛表演,都有“竹竿子”主持節目。

“竹竿子”念的報幕詞,宋人稱之為“教坊詞”,一般由翰林學士撰寫,我們熟悉的蘇軾蘇大學士就寫過好幾套“教坊詞”,其中包括元祐四年(1089年)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詞》,翻譯成現在的話,便是“1089蛇年紫宸殿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串詞”。蘇大學士“教坊詞”的文風,還真的挺像20世紀80年代的報幕詞。為了讓諸位看官領略一下報幕詞的風采,我下麵會將蘇軾的一部分“教坊詞”翻譯成報幕詞體。

通過蘇軾撰寫的“教坊詞”,並參考《東京夢華錄》對天寧節(宋徽宗壽辰)國宴文娛會演的描述,我們可以還原出宋代“春晚”的大致過程。

宋朝的春節國宴,照例要喝九盞禦酒,每喝一盞酒,則欣賞一段文娛節目。第一盞酒與第二盞酒的文娛節目,都是歌舞:先由“歌板色”(教坊歌手)唱曲子;然後舞者入場,“對舞數拍”。

第三盞酒表演的節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戲”:“藝人或男或女,皆紅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鑴柱窠,百戲入場,旋立其戲竿。”——表演“百戲”的藝人登場,在宴殿的“石鑴柱窠”豎起戲竿。為什麽要豎立戲竿呢?因為宋人所說的“百戲”,是指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盞注、踢瓶、筋鬥、擎戴等節目,都是在戲竿上表演的,即今天的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