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宋朝

元宵是宋人的狂歡節

字體:16+-

東風夜放花千樹,一夜魚龍舞

對於生活在宋朝的人們來說,最盛大、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並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

“正月裏,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說起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必會想到花燈。元宵放燈的習俗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放燈時間為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趙宋立國後,宋太祖於乾德五年(967年)正月下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乂安,方當年穀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將元宵放燈時間延長至五天。南宋淳祐年間,又增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放燈。

而元宵放花燈的節日氣氛,老早就開始醞釀了。才過了冬至,在汴京宣德門前的禦街上,開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於放燈的棚樓,飾以鮮花、彩旗、錦帛,掛著布畫,畫的都是神仙故事,或坊市賣藥賣卦之人,這種棚樓叫作“山棚”。

從歲前開始,汴京禦街兩廊每天都有各色藝人表演各種娛樂節目:說唱、歌舞、雜劇、蹴踘、猴戲、猜燈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節目絕對精彩。《東京夢華錄》收錄了一份當時最受歡迎的節目名單與藝人名錄:吞鐵劍的張九哥;演傀儡戲的李外寧;表演魔術的小健兒;演雜劇的榾柮兒;彈嵇琴的溫大頭、小曹;吹簫管的黨千;作劇術的王十二;表演雜扮的鄒遇、田地廣;築球的蘇十、孟宣;說書的尹常賣;弄蟲蟻的劉百禽;表演鼓笛的楊文秀。

隨著元宵節的臨近,人們又在禦街山棚的左右,擺出兩座用五彩結成的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塑像,身跨獅子、白象,從菩薩的手指,噴出五道水流——這是最早的人工噴泉裝置吧。從山棚到皇城宣德門,有一個大廣場,官府在廣場上用棘刺圍成一個大圈,長約百餘丈,叫作“棘盆”。棘盆內搭建了樂棚,教坊的藝人就在這裏表演音樂、百戲。遊人就站在棘刺外麵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