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個宋朝

七夕不是情人節

字體:16+-

每一年的七夕,不知塵世中有多少紅男綠女像牛郎織女一樣約會。現在許多人都將七夕理解成了情人節,大概是因為七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吧。但實際上,七夕跟情人節毫無關係(傳統社會倒有一個情人節,那就是元宵節)。恰恰相反,過去民間談婚論嫁,還要有意避開七夕:“七月七日,迎親嫁女避節。”

為什麽?你想啊,牛郎與織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兩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見麵一次。盡管宋朝詩人秦觀寫了一首《鵲橋仙》,歌頌七夕的浪漫:“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然而,這樣的浪漫隻適合存在於詩歌,人世間又有哪對情人願意分隔兩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其實是女兒節,或者說是乞巧節。過去的女兒家,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日後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織,和現在女孩子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而織女是巧星,傳統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的小玩意兒,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祈禱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

在宋代,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節日。節日的熱鬧氣氛,從農曆七月初一就開始了。據《醉翁談錄》的記錄:“七夕,(汴京)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人過七夕,“數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南宋梁楷《耕織圖卷》中描繪的男女協作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