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七帝八陵埋巩义
一场预谋已久的兵变有计划地进行着。这是960年正月,后周恭帝与大臣们正在深宫里欢度春节,突然有情报传来:北方的大辽和北汉合兵南侵!
年仅7岁尚不懂事的后周恭帝,哪知这消息是真是假,在大臣的建议下,匆忙点派殿前都点检兼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领禁军数万人马前往征讨迎敌。大队人马行至开封城郊的陈桥驿,兵变发生了,石守信等一批将领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赵匡胤身上,黄袍即皇权至尊的象征,赵匡胤被部队拥戴为皇帝,可怜的后周恭帝被回师开封的赵匡胤取代了。
其实北方根本没有什么战事。
大宋朝由此建立,五代十国宣告结束。
大宋朝定都开封,赵氏子孙们开始了他们167年的奢侈生活。大宋前后有九个皇帝临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囚死于漠北以外,其他七个皇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共七帝八陵都选址于远离都城开封的河南巩县。这似乎一时间难以被人理解,但人们从赵匡胤的所作所为便可窥出一点究竟。
宋陵园寝
赵匡胤原有在洛阳定都的打算。对于开封的地理位置,他至死都有疑虑。他总感到开封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加上黄河常致水患,而洛阳乃历代王朝之都,山水绝佳,进可攻,退可守,颇具山河之胜。
坐上皇位的第三年,赵匡胤便将父亲的棺椁迁葬巩县。朝廷主管天文历法的星相学家卜出了永安陵的具体位置,赵匡胤颇感满意。
赵匡胤
但迁都的事,却因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被耽搁,在此之时,开封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大大发展,短时间内便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加上皇宫富丽,建筑规模大得惊人,赵匡胤渐渐地打消了迁都洛阳的念头。而宋陵的陵址却永远地定在了距洛阳不远的巩县。赵匡胤意在使自己的后代们死后都伴于他父亲的周围。
赵匡胤选陵特别看重“风水”,朝廷的星相学家便竭力迎合他的所好,推出了著名的“五音姓利”的说法。五音即五声,是传统的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当时举国都把赵作为国姓,而赵属“角”音,陵址必须选在“东南地穹、西北地垂”的地方才算吉利。巩县地势正符合这一选陵原则,其地势好,北临黄河,南望中岳,由鹊台至乳名、上宫,越往北,地势越低,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将主体置于最崇高位置的传统。
选巩县为宋陵,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宋朝僧人文莹所著《玉壶野史》中记载的。一是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却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二是976年,即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幸,还其庐驻跸,以鞭指其巷曰:‘朕忆昔得一石马,儿为戏,群儿屡窃之,朕埋于此,不知在否?’?之果得”。“拜安陵奠哭为别曰:‘此生不得再朝于此也。’即更衣,取弧矢登阙台,望西北鸣弦发矢以定之,矢委处,谓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也。’以向得石马埋于中。又曰:‘朕自为陵名永昌。’是岁果晏驾。”
僧人文莹的这段记述,形象地告诉人们赵匡胤重视皇陵建设的程度,同时也说明宋陵最后定在巩县是多么不易,还说明宋陵的选择方法有别于其他历代的独特之处。
尽管宋陵依规模而论,与秦、汉、唐诸陵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随陵设施、布局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七帝八陵,帝陵周围陪葬着21位皇后陵、140多座皇族子孙墓,还有功勋卓著的将领和文臣的7座墓,以及各帝宗室墓200多座,形成了一个大而密集并各成体系的陵区。
在后来的南宋、明、清等朝代,都继承了这一陵区集中设置的传统。
宋陵陵区每座皇陵都有一个完整的陵园,陵园分为上宫和下宫。(1)
由于赵匡胤怕皇权有朝一日旁落,便玩了一招“杯酒释兵权”,解雇了一批大权在握的将帅、文臣,使皇权集中起来归自己独享。这给深宫内的后妃们提供了参与朝政的便利。
宋陵分布图
当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赵恒死后,他的刘皇后就垂帘听政,任命宰相丁谓和宦官雷允恭督建真宗陵寝。墓穴好不容易选定后,主管天象的官员判司天监邢中和去看了一番,回来后声称再往山坡上挪100步,则有一“佳穴”,风水比现在的还好。
话传到了宦官雷允恭耳朵里,雷允恭马上献媚,奏禀刘皇后和宰相丁谓。
刘皇后和丁谓信以为真,准许按邢中和的说法办理。数万名工匠被征来改挖墓穴。然而,地刚刚挖下去没有几尺深,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瞬间大水汇成水池,墓穴遂告泡汤。
刘皇后闻知后大怒,立即下令将雷允恭和邢中和抓来问罪。雷、邢二人被扣上了包藏祸心、擅自移动皇堂贻误工期的罪名,惨遭斩首。而权倾一时的宰相丁谓也因这场选陵风波被贬崖州,过上了瘴气浸身的流亡生活。
远离京都下葬,送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赵匡胤下葬时仅护驾的就有3500多人,宋太宗赵光义下葬时,护驾人员增至9400多人,而到了宋仁宗赵祯时,护驾人员多达4.6万人。
陵园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