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图志

南方盗墓的门派

字体:16+-

以上方式方法多适用于北方盗墓贼,与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的是,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无论是早年的铁锥还是后来发明的“洛阳铲”等探测工具,发挥的效果都不明显。当地盗墓贼经过长期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一套觅冢、识宝的方法和发掘技巧。如湖南长沙一带在旧社会就有一大批专以盗墓为业的“土夫子”,1949年以后,有一批经验丰富者进入省博物馆,成为考古工作者,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就有几名“土夫子”参加并发挥了特长。据这批“土夫子”向身边的考古人员透露,过去长沙周围地区盗墓贼的方法和技术,像古老的中医学把脉看病、治病一样,归纳起来可分为“望”“问”“闻”“切”“听”五字要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一点的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按照“土夫子”的解释,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会有大墓存在,且墓的规格高,陪葬宝物既多又精,许多是国之重器。以风水之术预测地面无标志墓址,几乎百发百中。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善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至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若发之,墓中宝物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半信半疑,蔡夫子可能是想在众小子面前故意露一手,于是打赌:若发之,无古墓和珍宝,自己输1000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几百件。后来这批宝物被卖给美国一传教士,蔡氏得大量美元而暴富(后蔡氏在长沙子弹库盗掘出著名的战国缯书,同样被美国传教士弄到了国外)。

盗墓者用打井器械盗掘现场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水先生或相士,游走四方,尤注意风景优美之地和出过将相高官之处。这些人一般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和与长者老人交谈讲古,从交谈中获取古墓信息与方位。因多年练就的功夫,加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一旦探听到古墓确切地点,便立即召集群贼在夜间盗掘。长沙“土夫子”的盗墓方法,主要是根据古墓的封土和墓坑的回填土的成色、夯层、含水湿度来判断其位置和年代,随后在古墓适当的部位开挖竖井式盗洞,为了节省工时,盗洞长宽、大小以容纳两个畚箕为限。盗洞笔直向下,当挖到一人高的深度时,就在盗洞的两壁挖出两个马蹄形的足穴来踏足,双手将洞内装土的畚箕举上来。再向下挖时,就采用搭人梯的方式。当接近棺椁部位时,就由有经验的“师傅”亲自探索,如果棺椁保存尚完好,就用斧头砍、凿子凿,爬进棺室去摸文物;如果棺椁已经腐坏,师傅就用竹扦子在泥土中仔细探查,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找到。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在踩点时,若发现墓葬所在位置,便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大体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切”即中医学上的把脉之意,分三个步骤。

第一是发现古墓之后,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这种功夫不仅需要丰富的盗墓经验,而且要有体察事物的敏锐感觉。擅长此道者往往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如给人把脉一样很快找到病源,也就是古椁室的位置,然后从斜坡处打洞,直达墓室棺头椁尾,盗取葬品。位于长沙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墓曾先后五次被盗,陪葬的顶戴花翎等珍物被盗得片甲无存。据考古人员清理发现,几乎每次都是从墓顶直接打洞进入墓室的。

第二是凿棺启盖后,摸取死者身上宝物。从头上摸起,经口至肛门,最后到脚。摸宝物如同给病人切脉,要细致冷静,讲究沉静准确,没有遗漏。古人死后,据说在尸体的各窍放入玉器等物填塞,可避免腐烂。于是,许多贪得无厌的盗墓者便连这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1994年荆门市郭家岗一号战国墓被盗掘出的楚国贵夫人尸体,之所以遭到劈棺抛尸、衣服被扒光、头发被撕掉、嘴被撬开、牙齿被敲碎之祸,主要是盗墓者想从这些地方找到藏匿的珍宝所致。

第三是以手摸触出土文物。凡行内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往往不需用眼审视,只要把物品慢慢抚摩一番,即知何代之物、价值几何。这个妙法主要是靠经验取得,若无长年与出土文物打交道的道行,再伟大的天才也望之不及。业内高手常以此技与人赌输赢,胜算很高。

“听”即盗墓中的综合功能,由听而观察世界万千事物的异同,从中对心中所期望的目标做出正确的判断。《清稗类钞·盗贼类》有“焦四以盗墓致富”条,其中说到“广州剧盗”焦四盗墓的方式,可作为这个“听”的注脚。文中说:

广州剧盗焦四,驻防也,常于白云山旁近,以盗墓为业。其徒数十人,有听雨、听风、听雷、观草色泥痕等术,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时方卓午,雷电交作,焦嘱众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谓虽疾雷电、暴风雨,不得稍却,有所闻见,默记以告。焦乃屹立于岭巅雷雨之中。少顷,雨霁,东方一人归,谓大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者。焦喜曰:“得之矣。”

翌晨,焦召集其徒,建篷厂于其地,日夜兴工,力掘之。每深一尺,必细辨其土质。及掘至丈余,陡闻崩裂声,白烟一缕,自穴口喷出,约炊许而尽。焦乃选有胆勇者数人,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谓若有不虞,当振铃为号,以待救援。约尽五丈余绳,筐顿止。逾时,有铃声,引下穴诸人以上,述所见。或谓穴底有数大殿,或谓中藏十余柩,或谓正中一棺面列铜人,高可数尺。焦悉颔之。

入夜,焦乃选十余人,令持炬下穴,则见穴有三殿:中殿金棺,列铜人数具,貌狰狞;前为飨殿,鼎彝具备;后殿残破,有柩十数,盖当时殉葬人也。及启棺,则见尸之长髯绕颊,骨肉如石,叩之有声,中实金珠无算。其卧处,铺金箔盈尺,卷叠如席。亟将各物取归,渐货之,遂以致富。

焦四组织集体盗墓,其徒数十人,各有分工,计划严密细致,步骤有条不紊,可谓盗墓门道、经验、技术和智识的集大成者,也是少有的特例,非达到一定境界不能为之。只有达到如焦四者炉火纯青的奇妙地步,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否则极有可能一无所获,枉费心机,弄不好被官府捉去,或枭首,或扒皮,或凌迟,反误了卿卿性命。

至于上述所言在勘察墓穴地点时,观草色、泥痕之术,则是利用古墓多采用夯筑技术的知识,并不足奇,远没有所谓听雨、听风、听雷等术悬妙。若加以分析,这听雷之术也不是顺口胡诌,当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比如“大雷时,隐隐觉脚下浮动,似闻地下有声相应者”,是地下空旷遇雷而容易受到震动甚至下陷的缘故。中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周口店遗址“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在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讲课时,就曾谈到寻找遗址和古墓的方法。裴说:

裴文中在全国考古训练班上做学术报告

寻找一个遗址,首要的先去找露头(outcrop),这是地质上之名词,我借来应用。遗址经年既久,埋藏在地下,我们无法知道。这露出之一部即谓露头。

露头之成因,不外人工及天然所造成。挖掘土坑房基,可以造成露头,浮浅的遗址,可因耕种田地而露出,但最重要者,却为公路及铁路之开掘之地基,或运河之掘挖或开展……但孤零之一二史前遗址,不能谓露头,更不能谓为遗址。

再如,在沙土之中,如有埋藏之坟墓,因其地沙土曾经掘挖,后又填起,故土质自较生而未经掘挖者松散,地内所蓄之水也较原生土质之地为多。因之,雨季则见坟墓之地较湿;至旱季,则易干燥。著者曾闻甘肃之史前遗址,于春季,湿气上升,秋季地内水量充足,每一遗址,均较他处为湿潮,随葬之陶器,虽埋于二三尺深之土中,亦因湿度不同于地面可隐约见其大形。故掘者可按此而得,百无一失。此亦搜寻之一法也。(1)

裴文中不是社会上走南闯北飘**江湖的所谓风水先生,更不是盗墓者的同行,但他能从自身在田野考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观察判断方法,而这些方法与古代文献、野史中的记载,竟有许多相合相似相通之处,可见“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盗墓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练就了一套在外人看来极为神奇的方术,并非虚妄,而是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的。

至于墓穴掘开后烟火突现等异兆,也并非无稽之谈,在长沙就有多次发现。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古器物学家、考古学家商承祚,为了解古物事,曾数次奔波于湖南、湖北博物馆等处,并亲自参加指导过湖北纪南城的发掘等工作,不但与当地考古人员如湖北的谭维四,湖南的侯良、高至喜、傅举有等建立了个人友谊,还与当地不少改过自新的“土夫子”也建立了友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对两湖地区的古物和盗墓等事宜多有了解。

湖南长沙近世盗墓者曾多次遇到所谓“伏火”,或称之为“火坑墓”,或称之为“火洞子”。发掘时,或有棺木“为火冲破”者,或有“火从隙内喷出”者,有人以为这是“磷火”作祟。商承祚考察后认为“磷火”不能燃物,白日不可见,“殆椁内无空气,一旦与外界相接触,起化学作用而起火耳”。对此,他在《跋柯克思〈中国长沙古物指南〉》一文中,就这一悬而未决的疑案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楚墓椁墓完好未入空气者,如遇明火,其泄出之气即行燃烧,《闻见记》曾载其详,读者多有怀疑,柯君亦记及此事,皆为‘土夫子’真实之言。余再度赴长沙时,即闻二十八年二月南门外阿弥岭木椁墓喷火伤人事,乃展转由‘土夫子’之介,得识苏三,即被墓火烧伤之人。苏三为人粗莽愚鲁,盗墓经验不丰,先锋工作,狡者每使令之。斯墓掘二夕(盗墓皆以夜)始见迹象,群工兴奋,子夜而抵其椁,苏三口衔纸烟,力掀盖板,轰然一声,其气与烟火相触而燃,苏三趋避不及,单衣被火,面目黧黑,号啕悲呼,仆地不起,面部胸前几无完肤,群工惊骇,急送湘雅医学院治疗,月余始愈,创痕斑斑可见,则墓火之说,信而有征。”

按商承祚的说法,近代长沙盗墓者之成熟技术的形成,未必世代传承,而主要因自身实践经验之积累,“因日久之经验,辨土色与山地即知其下之所有”。处理“火洞”的经验也是如此。如“木冢,土人分为两种,曰水洞、火洞”。“火洞则入葬及今仍保持原状,启之有火,殉物取出仅微润;然此种墓千百难值其一也。遇火洞,不能见明火,否则一引即燃烧,启时见青气外泄有声、发火,即此气。曩日土人或被烧伤,日久始得此经验。”

商氏所说当有一定的道理,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时,亦出现冒烟喷火现象,据发掘人员记述:“出火的过程大致是,当某医院工程进行到露出木椁顶上的白膏泥层的时候,施工人员用铁杆向下穿了几个孔,孔里就喷出一股凉气,一接触火种即燃烧,火焰的颜色类似酒精灯,明火无烟。用水冲进出火孔,出现水花喷溅的现象……出火的原因,可能是墓室里埋藏的有机物分解,形成一种可燃气体——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Methane),化学分子式为CH4,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比重为0.554,重量仅及空气的一半,扩散比空气快三倍,火焰呈蓝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