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盜墓圖誌

先秦被盜名墓備忘錄

字體:16+-

伍子胥掘墓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在伍子胥之後,春秋戰國時期的王侯陵墓出於各種原因被盜被掘者還有許多。讓我們拉開曆史的長鏡頭,做一全景式的掃描。

春秋時期的晉靈公夷皋塚,曾被西漢時期的廣川王劉去疾盜掘。據《西京雜記》記載,塚的規模很大,四個角各有一隻石犬捧燭照明,有40餘尊石男石女像侍立四周。而晉靈公的屍體曆經300餘年,竟然完好如初,他的嘴、鼻子等“孔竅”中都放有金玉。墓裏麵還有許多器物,因時間久遠或爛或朽不可識別,卻有一個玉蟾蜍,大約有一個拳頭大小,腹中空空,光潤如新。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死後葬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鄭家溝村南的鼎足山。齊國,是西周開國元勳——薑子牙的封地。它東臨大海,西至黃河,地廣物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薑子牙受封諸侯後,尊重當地民俗,發展交通、工商、漁鹽,國勢日漸強盛。齊桓公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他即位後,重用管仲為相,在齊國成功地進行了經濟、內政、軍事等方麵的改革。齊國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革新賦稅製度;延募人才,以替代傳統的世卿製度;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兵民合一,軍政合一,使軍隊成為直接掌握在國君手中的武裝力量,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依仗雄厚的實力,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幟,開始對外擴張。他曾三次以武力平定諸侯國內的戰亂,鎮壓敢於反抗的諸侯;九次與諸侯會盟,平定王室之亂,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由於這一係列成功的軍事行動,齊桓公受到了各諸侯國的擁戴,成為春秋初年最先成就霸業的國君,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43年,73歲的齊桓公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此時,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各樹黨羽,大動幹戈,竟無人過問他的後事。據曆史記載,齊桓公的屍體在**擱置了67天,屍體上的寄生蟲多得竟然爬出了門窗。一代霸主死時竟如此淒涼,令人扼腕。屈原在《天問》中曾有“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之句,以示對這位春秋霸主命運的哀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