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

·忽然被擊中·

字體:16+-

邊塞詩中一種常見的情緒就是思鄉。長年在外戍守、征戰,故鄉的一切慢慢變得模糊起來。這種狀態其實也好。很多東西想不起來了,心也麻木了,日複一日,習慣了邊塞苦寒的生活。但最怕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關於故鄉的記憶被喚醒,很多以為自己忘掉的東西忽然同時出現在眼前。

我們來看李益的這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霜一樣的月光照下來,沙也變白了,像雪一樣。一個白茫茫的世界。

俞陛雲說:“對蒼茫之夜月,登絕塞之孤城,沙明訝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涼之境。”(《詩境淺說》)

我們讀前麵這兩句,會覺得特別靜。正是因為安靜,才能聽得清楚遠處不知道從哪裏吹來的蘆笛聲。

“不知何處吹蘆管”,好就好在“不知何處”。如果看到有一個人在月下吹蘆笛,大概會有些心理上的準備。可是這些戰士不是。因為不知何處,所以沒有提前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他們突然被那個聲音攫住,他們在沒有防備的時候被擊中了,聲音一下子打到他們的心上。

這是異鄉的音樂,這是異鄉的聲音。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在月光下,眼淚從他們的臉上慢慢流下來。

這個聲音提醒他們,周圍的一切自己已經漸漸習慣,已經慢慢熟悉,可是自己仍然是這裏的異鄉人。他們的家鄉在遠方。

“一夜征人盡望鄉”,這裏的“盡”用得好。李鍈說:“征人望鄉,隻加一‘盡’字,而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詩法易簡錄》)

這些征人一夜無眠,沒有一個人不往家鄉的方向看,可是看是看不到的。家鄉超過了自己目之所及的範圍。他們隻能看什麽?他們最後可能隻能看看天上的月亮。月亮是這些戰士唯一的安慰了,這是他們和故鄉唯一的聯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