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

·刻在DNA上的鄉愁·

字體:16+-

我們下麵要聊一聊故鄉。從哪裏開始呢?就從這首《靜夜思》開始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地上的一團白光,他不確定到底是月光,還是寒霜。這首詩我們從小背到大,太熟悉了,反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東西。用霜來形容月光,在古代很常見。“夜月似秋霜”(蕭綱《玄圃納涼詩》),“空裏流霜不覺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光和霜,都很皎潔、幹淨,同時都有涼意。所以這首詩從一開始,就是涼的。

霜在溫度低的時候才會出現。前半夜沒有,往往後半夜才有。但詩人在這裏的困惑是很自然的,是下意識的。他幾乎沒有猶豫地困惑了。為什麽?他其實在告訴我們,這個夜晚已經過去了一半。這是一個在後半夜試著說服自己入睡的人。

徐增說:“客中無事之夜,於床前數尺地,忽見一片之光。寒月色白,故疑是霜,意以為天曉矣。”(《而庵說唐詩》)

徐增的說法也有道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更能理解詩人為什麽要追問這個看起來沒什麽意義的問題了。他試圖確定的,其實不是到底是霜還是月光。他要確定的,是這個晚上是不是已經結束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兩句詩背後,站著一個失眠的旅人。

他沒有睡著,沒有睡著當然有很多原因了。雖然沒有講,但是我們大概也能讀出來一個人在旅途中漂泊的那種孤單。

接下來,“舉頭望明月”,這個動作是下意識的。我們可以想象,詩人本來要睡覺了。可能他已經說服自己,你應該睡覺了。他可能已經試著讓自己把所有的情緒都按在心底了。他已經試圖把可能會困擾到他、讓他難過的那些東西,都按下去了。可是當他抬起頭的一瞬間,月光一下子把那些情緒全部喚醒。“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