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看一首李商隱的《花下醉》: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尋芳不覺醉流霞”,流霞是酒的名字。李商隱可能在賞花的時候喝了一點酒,結果就醉倒了。當然了,流霞這兩個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暗示性。它可以是一種酒,也可以讓我們想到天邊絢爛的晚霞。這一句雖然寫的是喝醉酒,但也給了讀詩的人想象的空間:詩人在醉倒之前,曾被花的氣氛所感染,沉醉在落日下的花叢裏。
“倚樹沉眠日已斜”,夕陽慢慢落下去,日光照在樹上,照在睡著的李商隱身上。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你會發現在前兩句裏麵他刻意不談,在第三句的時候,他讓你意識到他之前其實是在人群中,周圍有“客”。我甚至覺得他可能是通過“倚樹沉眠”這樣一種行為來回避和眾多的人一起賞花。他可能隻是在等,等到人都散了,自己“更持紅燭賞殘花”。他賞的已經不是百花齊放的盛大場景了,他賞的是最後剩下的殘花。花在春天是很容易落的,晚上可能風一吹,就隻剩下一點殘花了。
這裏麵也許包含著李商隱對生命的認知。他心裏對一些圓滿的、盛大的東西,大概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花海麵前,他可能會意識到一種虛幻性。盛開的花是絢爛的,但在李商隱眼裏或許也是不真實的。
在他的意識裏,殘花大概更接近於人生的真相。凋零才是事物的本質。但是殘花未必不美。所以在這樣一個晚上,李商隱才會一個人拿著蠟燭去欣賞它們。
李商隱是一個徹底悲哀的人,但是他的悲哀裏有審美的成分。他會意識到生命是有殘缺的,生命是充滿著遺憾的,可是生命也是美的。他知道“隻是近黃昏”,可是他也會看到“夕陽無限好”。他知道花有一天會落下去,可是他會“更持紅燭賞殘花”。他知道人的生命就是這樣,美與缺憾是並存的。所以這可能也是李商隱的詩呈現給我們的感覺。他的詩裏麵彌漫著哀傷和惆悵,但是你讀他的詩會感受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