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

·江水流向大海·

字體:16+-

齊梁、陳隋,包括唐初,主流的詩歌是宮體詩,很豔麗,但是很頹靡,詩的語言完全墮落下去,沒有絲毫的力量可言。陳子昂說“漢魏風骨,晉宋莫傳……而興寄都絕”(《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張若虛其實很容易會受到宮體詩的影響,會落到那個浮華的風格裏去。

我們不要小看傳統的力量。有的詩人甚至用一生的時間在和從前的傳統做鬥爭。很多詩人到最後也無法抵抗傳統那個強大的力量,寫到最後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聲音。我們前麵講過傷春悲秋的傳統。到了暮春,到了深秋,詩人筆下的意象可能就那麽多了,情感的類型就那麽多了。所以寫著寫著,這個語言的器皿變得很精致,一代一代的人把它越做越精致,可是它的容量始終是那麽大。許多情感從這個容器裏溢出來,最後無處容納了。所以到了“五四”,會有文學革命,要更新語言係統,要有新的語言形式出現。

很幸運的是,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沒有沾上宮體詩的氣息。他沒有寫那種很纖細脆弱的美。在張若虛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但同時很闊大的世界。

詩的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他把江和海聯係了起來,江通向了海,空間一下子擴大了。其實這首詩如果僅僅停留在前兩節,也沒什麽問題。該寫的都寫完了嘛。春天,夜晚,江水,花林,月光。作為一首題為《春江花月夜》的詩歌,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如果僅僅是停在這裏,這首詩還隻能算是一個二流的作品。

我想前麵兩節其實是在做準備。他寫了一個闊大的,但同時很純淨的世界。“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你眼前白茫茫一片,月光照進每一個角落。一個纖塵不染的世界,一個安靜的世界。

我們讀完前兩節,你會發現在這些文字裏,所有的聲音都消失了,很安靜。所有的準備都做好了,好像這一切都是為了詩人和月亮的相遇,為了一個更偉大問題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