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

·如果孤獨是必然·

字體:16+-

我們這一講的題目是“孤獨與永恒”。孤獨其實是人生的常態。最大的孤獨是什麽呢?就是當我們麵對著永恒的自然、不朽的宇宙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們會感受到死亡的迫近,我們會獲得一種終將逝去的悲哀。

張若虛說“江畔何人初見月”,第一個見到月亮的人是誰呢?“江月何年初照人”,而月亮又在什麽時候照見了第一個人呢?第一個問題問的是人類的起源,第二個問題問的是宇宙的起源。這裏麵其實有一種茫然。當然更多的是失落。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的失落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他在自然麵前感受到的孤獨是屬於人類整體的孤獨。這種孤獨感有一個龐大的譜係。在他之前,在他之後,這種孤獨和焦慮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們在第二講裏講到懷古詩的時候,我們分析了很多意象,比如說鳥,比如說草木,比如說月亮。這些意象構成了永恒的自然。自然永遠在那裏,它就像一個參照係,而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在麵對自然宇宙的時候,都會感到茫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每一個個體都是有限的。如果個體注定要被時間遺忘,那麽個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麽呢?江月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等待的人,而在這個人麵前,時間也會為之停留呢?

張若虛用的是“不知”。問題好像得不到回答。他隻能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那是不會停下的時間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