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時間與短視頻

第九章 質地、肌理與觸覺:此刻在場的感知恢複

字體:16+-

1

在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創造亞當》中,他並未按部就班地還原《聖經》中上帝創造亞當的畫麵,而是別出心裁地聚焦於上帝和亞當指尖相觸的一瞬間。當從天而降的上帝伸出手指,讓靈魂通過指尖賦予亞當生命的那一瞬,仿佛眼前這個全身肌肉、身材健碩的亞當獲取了無限力量,他可以立時擺脫無力的狀態重新站立起來。米開朗基羅把這一偉大且轟動的創世紀瞬間,押注在指尖與指尖的輕輕一碰之間,押注在皮膚和皮膚的輕微摩擦之間,押注在觸覺的傳達之間。

我在製作短視頻的時候,為了表現戀人之間的互相挑逗,也有相似的效仿。一對戀人指尖碰指尖,皮膚摩擦皮膚。即便隔著屏幕,這個特寫鏡頭也能將那種輕微癢的觸感傳遞給人們。如果再配合以輕輕的沙沙聲,想必感受會更加強烈。如果這個時候我再輔助以語言或文字信息,畫外傳來呢喃的聲音——“我發現我不愛你了”。至此,這個片段由於相悖的語言信息,撕開了裂縫,滋生了故事性和矛盾感。這個片段包含了很多信息,視覺的、聽覺的、語言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質地和肌理的關注,試圖恢複觸覺的感知。

我無比迷戀電影《阿飛正傳》裏一些曖昧的觸覺鏡頭,導演王家衛讓“蘇麗珍”和“旭仔”在暗淡的光線中,互相蹭著彼此略帶汗液的黏膩的臉龐。

我至今都難以忘記,在《春光乍泄》中,“何寶榮”在熱辣辣的陽光下把水澆在“黎耀輝”的後背上的清涼感。

電影院、音樂會、戲劇、展覽等提供的是“在場”的直觀感受。但隔著手機屏幕觀看,人們望眼欲穿,卻總是不可觸達。通過恢複觸覺的感知,刺激身體狀態的改變,產生生理反應的共振,觀眾似乎就能有“在場”之感。在恍惚間,人們似乎從各自的生活環境中跳脫出來,進入短視頻的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