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时间与短视频

第二章 短视频是原子化信息的聚合

字体:16+-

短视频不是一根连续的线,

而是由一个个碎片的、原子化的信息聚合的线。

1

随着联网速度的加快,我们可以在顷刻间从一个超链接跳转到下一个超链接,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从一个APP跳到另一个APP中,从一个短视频跳到另一个短视频。网上冲浪从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浏览是即时的、匆忙的。

网络之间的链接,不存在方向性,点击这个链接和另一个链接,在动作上没有任何区别。

互联网企业鼓励着互联网用户在自己的内部生态里任意跳转,随处可见的按钮让用户随意切换功能和界面,以求用户停留更长的时间。我们若失足于现实世界的洞穴里,洞穴尚且有底部,然而在数字化的生态里,我们的跳转则是无穷的。当一个互联网企业“争夺”了足够多的用户时间,用户时间便成了其资产,可以和其他企业达成交易。他们“盗窃了”用户的时间,互相交换用户的数据。因而,每一个用户从这个生态到另一个生态的跳转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平滑,没有丝毫的阻碍。我们跳跃之后所看到的世界差异越大,断裂性也便越强。人们在长期观看了断裂信息之后,便会不再恐惧断裂,如同病人获得了耐药性一般,甚至会如同对药物上瘾般对断裂信息上瘾。

时间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理解方式。时间不是名词,而是修饰理解的副词。在微观心理层面,用户被养成了这种跳转的思维惯性,因而,可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时间观被重塑了,人们的时间在链接的随意跳转中呈现为原子化,而非明确的、完整的分子结构。

2

对于有封面的视频来说,曝光进入率计算的是每次对这条视频曝光之后有多少人愿意点击封面进入观看;而无封面的视频,例如在抖音这样的APP里,则是在上下划动中计算“两秒跳出率”和“五秒完播率”。“两秒跳出率”和“五秒完播率”计算的是每次对这条视频的曝光之后有多少人两秒内滑走以及看完了前五秒。“两秒跳出率”“五秒完播率”和“曝光进入率”本质是一样的。

同理,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计算的是这条视频有多少人看了多久。互动率在不同平台的具体体现略有不同,点赞、评论、收藏、分享、关注最为常见,像哔哩哔哩还设有投币、弹幕以及充电,在直播间里还有为主播送礼物金额作为指标。

众所周知,一条视频能获得巨大的播放量,必然是因为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数值比较理想。数字化平台总是以曝光进入率、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和互动率三个基本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在观测这些数据的时候,常常看到数字化平台以时间轴作为标准进行衡量。

纵轴是影响这条短视频是否拥有更大流量的关键性指标,横轴往往是时间。在抖音APP的后台,甚至按照不同的时间粒度提供给创作者不同的曲线图,创作者可以看到每小时的播放趋势和每日的播放趋势,也可以看到每小时的评论量增量和每日的评论量增量。

短视频平台以时间为指标,在不同的“时间粒度”中考察着视频的生命力,逼迫着每一个创作者与时间展开战斗,终日与时间性压力纠缠。

3

我们不断跳转在短视频的世界中是为了获得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视频,上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渴望被信息不断喂养。我们愿意持续观看一条视频也可以基于这样的相似的逻辑——我们在一条视频里持续被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喂养。

熟练的创作者总是把这些信息以很小的时间粒度,高密度地聚合在一条视频里。对时间越敏感的人,时间粒度就越小。就像安排日程表,有的人以半小时为周期安排日程,有的人则是以半天为单位安排日程。如果你使用过番茄工作法,你可能知道一个“番茄”的时间粒度为25分钟。好莱坞电影的节拍表常常以10分钟为一个单位,而短视频则常常以3秒为一个单位。对时间粒度越敏感的人,也许越能体会短视频的节奏。

短视频的短从来都不是总时长的短,而是时间粒度的“短”,单个信息时长的“短”。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一点,我常常让他们从“兴趣点枚举”这项作业开始训练。

例如,我们曾经指导拍摄过的一条短视频,只是让出镜的演员罗列了给准备结婚的女孩的13个心得。在那条只有47秒的视频里,讲述13个心得,平均每个心得用时3.6秒。

准备结婚的朋友们一定要看的13条建议:

1.婚前的单身party没有什么用,只会让你在领证前更加害怕。

2.请在领证前同居一年以上。

3.再来一次长达一周的双人旅行。

4.不要舍不得花钱为家里装一台最好的洗碗机。

5.别让购买钻戒的开销占据了你整场婚礼的1/3。

6.不要把对方的爸爸当作自己的亲爸爸那样去要求。

7.过年给自己爸妈2000元,也要给对方的爸妈2000元才行。

8.最好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家健身房一起办健身卡。

9.婚纱不要穿租的,买一套属于你自己的。

10.如果你婚后发现他回家之前需要在车里待一会儿,说明你需要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才行。

11.如果你们都喜欢打游戏,试着把家里装修成网吧一样的开黑环境,那会很棒。

12.每天亲吻。

13.每晚一起入睡,不要放任对方独自熬夜。

这些信息没有任何关联性,它们可以互换顺序。而这些没有叙事逻辑关系的信息,却不影响数百万的人对它进行理解,并且超过19万人对此点赞。

诚然,这13个建议的先后顺序又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但它的设计和逻辑无关,只和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的时间感受有关。我们只考虑观众什么时候觉得无聊,什么时候觉得难懂,什么时候觉得“很爽”“很炸”“很颠覆”,我们让观众在难以理解的刺激和快速获取的认同之间来回切换,如同过山车一般。

这13个建议并非最佳的建议,也并非有逻辑性和步骤性的建议,它们仅仅是我们部署的13个刺激观众点赞、评论、收藏、关注的发生机制。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将兴趣点依次枚举。此外,我还指导学生做出延展,充分理解短视频是如何由这种原子化的信息以很小的时间粒度聚合而成的。例如,在我们制作的另一则总时长为32秒的短视频——《独居都有哪些不方便之处》中,列举了6个独居的瞬间。在这条视频里,即便抹去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事件编号,依旧体现着创作者内在的对短视频时间粒度的感知习惯。

在信息的严谨性成为观众最不需要关注的趋势之下,时间在短视频中失去了自己的分子结构,呈现出离散的颗粒状,彻底原子化,而非黏糊糊的一团。短视频内的信息的集合是断裂的,是无时序性的。一个短视频只是把信息简易地聚合,便足以满足观众。

图书、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都是以因果链条的故事性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在好的经典作品里,任何违背逻辑或突兀的事物都不应该出现。即便有电影导演戈达尔、文学家卡尔维诺等杰出的创作者,他们总是试图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刻意摧毁作品中的因果逻辑的链条,因此他们的艺术成就也在于对叙事链条的颠覆。然而他们越是这样做,越是让我们知道图书、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对叙事链条的依赖。然而,在短视频的平台里随意一瞥,便是卡点类的混剪和拼贴,还有千奇百怪的无厘头反转;随意划动屏幕,上一则短视频和下一则短视频常常风格迥异。昔日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已经成为短视频的常态。人们面对这样的断裂,早已司空见惯。

原子化,就是短视频的时间结构的底色。